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1 荧光金纳米簇 | 第11-15页 |
1.1.1 荧光金纳米簇的概述 | 第11页 |
1.1.2 荧光金纳米簇的性质 | 第11-15页 |
1.2 荧光金纳米簇的合成方法 | 第15-19页 |
1.2.1 以巯基化合物为模板 | 第16页 |
1.2.2 以DNA为合成模板 | 第16-17页 |
1.2.3 以树状聚合物为合成模板 | 第17页 |
1.2.4 以肽和蛋白质为合成模板 | 第17-19页 |
1.3 荧光金纳米簇的表征手段 | 第19-21页 |
1.3.1 荧光光谱表征 | 第19页 |
1.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 第19-20页 |
1.3.3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0页 |
1.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0页 |
1.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20页 |
1.3.6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20页 |
1.3.7 光学成像表征 | 第20-21页 |
1.4 金纳米簇的应用 | 第21-28页 |
1.4.1 阴离子的检测 | 第21-22页 |
1.4.2 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22-24页 |
1.4.3 蛋白质的检测 | 第24-25页 |
1.4.4 生物小分子的检测 | 第25-26页 |
1.4.5 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5 阵列传感器 | 第28-3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双配体功能化的荧光金纳米簇用于肿瘤细胞内谷胱甘肽检测 | 第33-51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3 双配体功能化的荧光金纳米簇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4 荧光“turn on”传感用于谷胱甘肽的检测 | 第35页 |
2.2.5 细胞成像 | 第35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5-49页 |
2.3.1 Au NCs的荧光光谱表征和紫外表征 | 第35-37页 |
2.3.2 Au NCs的透射电镜表征和动态光散射表征 | 第37-39页 |
2.3.3 Au NCs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9页 |
2.3.4 Au NC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证 | 第39-40页 |
2.3.5 pH值对Au NCs的稳定性实验 | 第40-41页 |
2.3.6 盐溶液对Au NCs的稳定性实验 | 第41-42页 |
2.3.7 温度对Au NCs的稳定性实验 | 第42页 |
2.3.8 制备Au NCs最优条件的实验 | 第42-44页 |
2.3.9 荧光“turn on”实验原理 | 第44-45页 |
2.3.10 Cu~(2+)浓度对Au NCs荧光猝灭的的优化实验 | 第45-46页 |
2.3.11 荧光“turn on”用于谷胱甘肽的检测 | 第46-47页 |
2.3.12 GSH选择性实验 | 第47-48页 |
2.3.13 检测细胞内GSH的水平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基于近红外发射双配体功能化金纳米簇的荧光传感阵列用于模式识别蛋白质和血清区分 | 第51-67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3.2.3 双配体功能化荧光金纳米簇溶液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4 蛋白质的区分 | 第53页 |
3.2.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6页 |
3.3.1 可交叉反应的传感器阵列的原理 | 第53-54页 |
3.3.2 六种AuNCs的荧光光谱的表征 | 第54-55页 |
3.3.3 六种AuNCs的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的表征 | 第55-56页 |
3.3.4 六种AuNCs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56页 |
3.3.5 六种AuNCs的XPS表征 | 第56-57页 |
3.3.6 六种AuNCs的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表征 | 第57-58页 |
3.3.7 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区分蛋白质 | 第58-60页 |
3.3.8 基于阵列传感区分蛋白实验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3.3.9 阵列传感器分辨能力的实验 | 第62-63页 |
3.3.10 区分蛋白质的机制原理 | 第63-64页 |
3.3.11 区分健康人和乳腺癌患者血清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基于等离子体增强荧光效应的纳米复合探针用于无机焦磷酸盐的检测 | 第67-77页 |
4.1 前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4.2.3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68-69页 |
4.2.4 二氧化硅的包覆 | 第69页 |
4.2.5 研究思路的设计 | 第69-70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0-75页 |
4.3.1 金纳米棒的紫外光谱表征 | 第70-71页 |
4.3.2 金纳米棒的TEM表征 | 第71-72页 |
4.3.3 金纳米棒表面硅壳的包被 | 第72-73页 |
4.3.4 硅壳厚度随CTAB浓度的变化 | 第73页 |
4.3.5 Au NR@SiO_2的紫外表征 | 第73-74页 |
4.3.6 Au NR@SiO_2的Zeta电位表征 | 第74-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