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0-27页 |
2.1 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背景 | 第20-21页 |
2.2 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2.1 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优势显著 | 第21-22页 |
2.2.2 化解和分散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 第22页 |
2.2.3 扩大银行收益来源的需要 | 第22-23页 |
2.3 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可行性 | 第23-27页 |
2.3.1 资产证券化政策环境相对成熟 | 第23-24页 |
2.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 第24页 |
2.3.3 资产证券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 第24-25页 |
2.3.4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25-27页 |
第3章 招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案例(和萃二期)介绍 | 第27-32页 |
3.1 参与主体 | 第27-29页 |
3.1.1 发起机构/贷款服务机构/委托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第27页 |
3.1.2 受托人/受托机构/发行人: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 | 第27-28页 |
3.1.3 联席主承销商: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 | 第28-29页 |
3.1.4 信用评级机构:中债资信、联合资信 | 第29页 |
3.2 交易流程 | 第29-31页 |
3.3 证券发售情况 | 第31-32页 |
第4章 和萃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分析 | 第32-42页 |
4.1 和萃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金池分析 | 第32-35页 |
4.1.1 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单笔信贷的规模小,分散性良好 | 第32-33页 |
4.1.2 本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抵押变现能力强,提高了回收水平 | 第33-34页 |
4.1.3 入池资产借款人地区行业分布集中,地区集中程度较高 | 第34-35页 |
4.2 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交易信用增级分析 | 第35-40页 |
4.2.1“优先/次级”分级结构提高了证券的信用等级 | 第35-36页 |
4.2.2 现金流支付机制和流动性储备账户增加了和萃二期的信用等级 | 第36-39页 |
4.2.3 第三方流动性支持保障了和萃二期优先档的兑付 | 第39-40页 |
4.3 和萃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分析 | 第40-42页 |
4.3.1 抵销处理条款设置合理,抵销混同风险很低 | 第40页 |
4.3.2 设置超额回收奖励机制,降低兑付风险 | 第40页 |
4.3.3 对入池资产的调查未完全覆盖,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 第40-41页 |
4.3.4 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 第41-42页 |
第5章 对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第42-48页 |
5.1 资金池充分发挥分散性原则 | 第42页 |
5.2 运用综合的信用増级方式 | 第42-44页 |
5.2.1 采取优先/次级分级结构 | 第43页 |
5.2.2 设置流动性储备账户机制 | 第43页 |
5.2.3 设置信用触发机制 | 第43页 |
5.2.4 运用第三方流动性支持机制 | 第43-44页 |
5.3 强化小微企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要求 | 第44页 |
5.4 大力培育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市场 | 第44-45页 |
5.4.1 大力培育国内次级证券投资市场 | 第44-45页 |
5.4.2 引入境外投资者 | 第45页 |
5.5 建立小微企业贷款信息查询系统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