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9页 |
|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关于教育小说的研究 | 第11-15页 |
| (一) 对中国教育小说的历史发展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二) 从文学与教育的结合角度对教育小说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三) 教育叙事与“大学故事” | 第13页 |
| (四) 关于“教育小说”与教育学、文学之间的关系 | 第13-15页 |
| ·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一) 社会学角度 | 第15页 |
| (二) 文化学角度 | 第15页 |
| (三) 教育学的角度 | 第15-16页 |
| ·关于西南联大以及《未央歌》的研究 | 第16-20页 |
| (一) 对联大史料的梳理与总结 | 第16-17页 |
| (二) 从不同角度研究西南联大的文章和论著 | 第17-20页 |
| ·关于《未央歌》的研究 | 第20-24页 |
| (一) 《未央歌》在学界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二) 《未央歌》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三) 《未央歌》的创作背景 | 第22-23页 |
| (四) 《未央歌》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 ·教育小说 | 第25-26页 |
| ·教育叙事 | 第26-27页 |
| ·文化 | 第27页 |
| ·校园文化 | 第27-29页 |
| 2 《未央歌》中的西南联大校园文化 | 第29-43页 |
| ·西南联大的文化继承 | 第29-35页 |
| ·物质继承 | 第29-31页 |
| ·制度继承 | 第31-33页 |
| ·精神继承 | 第33-35页 |
|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 | 第35-39页 |
| ·“常教育” | 第35-36页 |
| ·学术自由 | 第36-37页 |
| ·服务边疆和战争需要 | 第37-39页 |
| ·西南联大的文化融合与——中西文化的交相辉映 | 第39-40页 |
| ·西南联大的文化创新——以“人”为目的“爱”的教育 | 第40-43页 |
| 3 《未央歌》背后的西南联大校园文化成因 | 第43-49页 |
|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下的政治环境 | 第43页 |
| ·国家层面的战争环境 | 第43-44页 |
| ·“新文化”与“旧文化”激撞的文化环境 | 第44-45页 |
| ·地域空间的文化滋养 | 第45-46页 |
| ·大学的内部文化 | 第46-49页 |
| 4 《未央歌》中的教育叙事 | 第49-54页 |
| ·《未央歌》中的教育叙事特色 | 第49-50页 |
| ·关于《未央歌》中大学校园文化的思考 | 第50-54页 |
| ·谁是校园文化的代言人? | 第50-51页 |
| ·大学校园必然是封闭的“象牙塔”吗? | 第51页 |
| ·时代与经济背景对校园文化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关于“通识教育“的断想 | 第52-53页 |
| ·关于大学信仰的断想 | 第53-54页 |
| 5 结语及其他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4页 |
| ·其他 | 第54-56页 |
| ·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5页 |
|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大学想像 | 第55-56页 |
| 附录一 | 第56-57页 |
| 附录二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