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第1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概述 | 第15-22页 |
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机制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5-16页 |
1.1.2 接受 | 第16页 |
1.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机制 | 第16-17页 |
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1.2.1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 第17-18页 |
1.2.2 接受理论 | 第18页 |
1.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1.2.4 态度转变理论 | 第19-20页 |
1.3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1.3.1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1.3.2 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效果 | 第20-22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 | 第22-35页 |
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要素分析 | 第22-28页 |
2.1.1 接受主体——大学生 | 第22-24页 |
2.1.2 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4-26页 |
2.1.3 接受中介 | 第26-27页 |
2.1.4 接受环境 | 第27-28页 |
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过程分析 | 第28-30页 |
2.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过程 | 第28-29页 |
2.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中的矛盾 | 第29-30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2.3.1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 第30-31页 |
2.3.2 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 | 第31页 |
2.3.3 创新性与发展性原则 | 第31页 |
2.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 | 第31-35页 |
2.4.1 需要动力机制 | 第32页 |
2.4.2 导向调节机制 | 第32-34页 |
2.4.3 监督保障机制 | 第34-35页 |
第3章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的路径 | 第35-44页 |
3.1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第35-37页 |
3.1.1 尊重大学生需要 | 第35-36页 |
3.1.2 激发大学生接受动力 | 第36-37页 |
3.2 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 第37-41页 |
3.2.1 加强情感教育 | 第38-39页 |
3.2.2 重视新媒体传播 | 第39-40页 |
3.2.3 丰富实践活动形式 | 第40-41页 |
3.3 创造良好的接受环境 | 第41-42页 |
3.3.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第41页 |
3.3.2 营造和谐接受情境 | 第41-42页 |
3.3.3 净化新媒体舆论环境 | 第42页 |
3.4 落实接受活动的监督措施 | 第42-44页 |
3.4.1 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 第42-43页 |
3.4.2 完善制度保障措施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