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贡献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6-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2.1.1 盈余管理 | 第16-18页 |
2.1.2 融资需求 | 第18页 |
2.1.3 融资约束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2.3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4 外部融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6-30页 |
2.3.1 融资动机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 第26-28页 |
2.3.2 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 第28-29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指数设计及有效性评价 | 第30-41页 |
3.1 现有融资约束度量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3.1.1 单一指标判别方法 | 第30-31页 |
3.1.2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系数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 | 第31页 |
3.1.3 综合指数法 | 第31-32页 |
3.1.4 现有度量方法的评价 | 第32页 |
3.2 融资约束指数设计 | 第32-39页 |
3.2.1 变量定义 | 第32-33页 |
3.2.2 融资约束程度的判别 | 第33-35页 |
3.2.3 融资约束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5-38页 |
3.2.4 融资约束指数的构建 | 第38-39页 |
3.3 融资约束指数有效性评价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41-49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1-43页 |
4.1.1 融资需求、融资约束同时存在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假设 | 第41-42页 |
4.1.2 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假设 | 第42-43页 |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3页 |
4.3 变量设计 | 第43-46页 |
4.3.1 融资需求变量 | 第43页 |
4.3.2 融资约束水平变量 | 第43-44页 |
4.3.3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 | 第44页 |
4.3.4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 | 第44-45页 |
4.3.5 控制变量说明 | 第45-46页 |
4.4 面板数据估计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4.5 实证模型 | 第47-49页 |
4.5.1 融资需求、融资约束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模型 | 第47页 |
4.5.2 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模型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49-57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5.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页 |
5.1.2 分类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5.2 相关性检验 | 第51-53页 |
5.3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5.3.1 模型一的回归结果 | 第53-54页 |
5.3.2 模型二的回归结果 | 第54-55页 |
5.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55-57页 |
5.4.1 融资需求、融资约束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55页 |
5.4.2 盈余管理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7-61页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对策及建议 | 第58-59页 |
6.2.1 资金供给方 | 第58页 |
6.2.2 企业管理者 | 第58-59页 |
6.2.3 监管部门 | 第59页 |
6.3 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9-60页 |
6.3.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