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7-26页 |
1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7-18页 |
2 聚苹果酸(PMLA) | 第18-20页 |
2.1 聚苹果酸的合成 | 第18-19页 |
2.2 聚苹果酸的应用 | 第19页 |
2.3 合成方法的思考 | 第19-20页 |
3 苹果酸乳酸共聚物 | 第20页 |
4 苹果酸聚乙二醇共聚物 | 第20页 |
5 非水介质中酶选择性催化合成苹果酸乳酸、苹果酸己内酯共聚物 | 第20-21页 |
6 壳聚糖苹果酸复合物 | 第21页 |
7 苹果酸修饰的壳聚糖 | 第21页 |
8 生物素修饰的苹果酸共聚物的研究 | 第21-22页 |
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9.1 苹果酸聚合物与共聚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9.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9.3 创新点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共聚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 第26-75页 |
一、聚苹果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35页 |
1.1 仪器与试药 | 第27页 |
1.2 PMLA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27-29页 |
1.3 合成条件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29-30页 |
1.4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30-32页 |
1.5 结构确证 | 第32-3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二、苹果酸乳酸共聚物的合成 | 第35-40页 |
2.1 丙交酯(DLA)的制备与纯化 | 第35页 |
2.2 直接缩聚法制备苹果酸乳酸共聚物(PMALA) | 第35-36页 |
2.3 合成条件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36-37页 |
2.4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37页 |
2.5 最佳合成条件的验证 | 第37页 |
2.6 内酯开环法制备苹果酸己内酯共聚物 | 第37页 |
2.7 内酯开环法PMLABn- co-CL结构的确证 | 第37-38页 |
2.8 PMALA结构的确证 | 第38-3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三、苹果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3.1 苹果酸PEG共聚物的合成 | 第40页 |
3.2 苹果酸硬脂酸共聚物的合成 | 第40页 |
3.3 结构的确证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四、酶催化合成苹果酸乳酸共聚物的研究 | 第43-50页 |
4.1 仪器和试剂 | 第43页 |
4.2 乳酸苹果酸共聚物的合成 | 第43页 |
4.3 反应体系的确立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6页 |
4.4 苹果酸己内酯共聚物的酶催化方法合成 | 第46页 |
4.5 结构的确证 | 第46-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五、共聚物的再修饰研究 | 第50-55页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5.2 DCC法合成生物素修饰的PMALA | 第50页 |
5.3 合成条件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50-51页 |
5.4 最佳合成条件的验证 | 第51-52页 |
5.5 酶法合成生物素修饰的苹果酸己内酯共聚物(B-PMACL) | 第52页 |
5.6 结构的确证 | 第52-54页 |
5.7 讨论 | 第5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六、苹果酰化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 第55-65页 |
6.1 仪器与试药 | 第55页 |
6.2 苹果酰化壳聚糖载体的合成方法 | 第55-57页 |
6.3 合成条件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57-58页 |
6.4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8-59页 |
6.5 结构的确证 | 第59-63页 |
6.6 苹果酰化壳聚糖的溶解性 | 第6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七、苹果酸壳聚糖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65-69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7.2 结果 | 第65-6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八、合成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69-75页 |
8.1 乳酸苹果酸共聚物(PMALA)的性质研究 | 第69-72页 |
8.2 苹果酰化壳聚糖(MLAC)的性质研究 | 第72-73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第三部分 聚合物的制剂学研究 | 第75-103页 |
一、苹果酰化壳聚糖在非洛地平缓释片中的应用 | 第75-80页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75页 |
1.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5-77页 |
1.3 制剂制备 | 第77-78页 |
1.4 制备工艺 | 第78页 |
1.5 不同转速下的释放度比较 | 第78-79页 |
1.6 苹果酸壳聚糖复合物在氢氯噻嗪缬沙坦咀嚼片中的应用 | 第7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二、苹果酰化壳聚糖在硝酸咪康唑微球中的应用 | 第80-8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2.2 结果 | 第81-8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三、苹果酸乳酸共聚物在眼用原位凝胶中的应用 | 第84-89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84页 |
3.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4页 |
3.3 PMALA用量的筛选 | 第84-85页 |
3.4 用量优化 | 第85-86页 |
3.5 胶凝条件 | 第86页 |
3.6 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 第86-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四、苹果酸乳酸共聚物在牙周注射用原位凝胶中的应用 | 第89-94页 |
4.1 材料 | 第89页 |
4.2 方法与结果 | 第89-92页 |
4.3 讨论 | 第92-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五、苹果酸乳酸共聚物在眼用微球中的应用 | 第94-99页 |
5.1 仪器与试药 | 第94页 |
5.2 分析方法 | 第94页 |
5.3 释放度的测定 | 第94-95页 |
5.4 微粒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95页 |
5.5 PMALA型号对盐酸洛美沙星微粒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5.6 粒径对微粒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第96页 |
5.7 药物与PMLA比例对微粒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5.8 较优处方工艺的确定 | 第97页 |
5.9 显微镜下照片 | 第97-98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六、生物素修饰的苹果酸乳酸共聚物纳米粒的药剂学研究 | 第99-102页 |
6.1 仪器与试药 | 第99页 |
6.2 药物纳米粒的制备过程 | 第99-100页 |
6.3 纳米粒形成过程中的粒径变化 | 第100页 |
6.4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第100页 |
6.5 分散剂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6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6.7 载药量的测定 | 第10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第四部分 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3-117页 |
一、洛美沙星微粒家兔眼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3-107页 |
1.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10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103-104页 |
1.3 泪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第104-106页 |
1.4 眼部刺激性 | 第10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二、牙周用溶剂敏感型凝胶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 第107-112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107-108页 |
2.2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09-110页 |
2.4 刺激性 | 第110-111页 |
2.5 讨论 | 第11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三、甲砜霉素眼用原位凝胶的家兔眼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2-117页 |
3.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112-113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13页 |
3.3 泪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第113-115页 |
3.4 研究数据 | 第115-11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7页 |
全文结论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