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6页 |
1.2.1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仪表板头部碰撞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汽车仪表板乘员头部碰撞法规 | 第16-20页 |
1.3.1 我国关于轿车内部凸出物的法规 | 第16-19页 |
1.3.2 轿车内部凸出物各国法规比较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结构耐撞性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2.1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1.1 显式有限元算法的发展 | 第21页 |
2.1.2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21-24页 |
2.2 显式积分算法与时步控制 | 第24-26页 |
2.2.1 显式积分算法的基本方程 | 第24-25页 |
2.2.2 显式积分算法的时步控制 | 第25-26页 |
2.3 显式动力薄壳单元 | 第26-28页 |
2.3.1 Hughes-Liu薄壳单元 | 第26-27页 |
2.3.2 Belytschko-Tsay薄壳单元 | 第27-28页 |
2.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28-31页 |
2.4.1 与应变率无关的弹塑性材料模型 | 第28页 |
2.4.2 与应变率相关的弹塑性材料模型 | 第28-31页 |
2.5 接触-碰撞算法 | 第31-33页 |
2.5.1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31-32页 |
2.5.2 摩擦力的计算 | 第32-33页 |
2.6 连接方式的建模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安全性的汽车仪表板设计 | 第36-44页 |
3.1 汽车仪表板设计流程研究 | 第36-38页 |
3.2 汽车仪表板的安全性设计 | 第38-40页 |
3.2.1 基于行车安全性的仪表板设计 | 第38-39页 |
3.2.2 基于碰撞安全性的仪表板设计 | 第39-40页 |
3.3 汽车仪表板材料选取与制造工艺 | 第40-43页 |
3.3.1 汽车仪表板材料及选取 | 第40-42页 |
3.3.2 汽车仪表板制造工艺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仪表板乘员头部碰撞仿真建模及分析 | 第44-53页 |
4.1 汽车仪表板乘员头部碰撞仿真建模 | 第44-48页 |
4.1.1 单元划分 | 第44-45页 |
4.1.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5-46页 |
4.1.3 接触算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4.1.4 模型的连接 | 第47页 |
4.1.5 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4.2 汽车仪表板乘员头部碰撞仿真计算 | 第48-52页 |
4.2.1 软硬件环境 | 第48-49页 |
4.2.2 计算实施 | 第49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试验验证与仿真对比 | 第53-61页 |
5.1 试验设备的选取 | 第53-55页 |
5.2 汽车仪表板乘员头部碰撞试验 | 第55-56页 |
5.2.1 撞击点选取 | 第55页 |
5.2.2 传感器布置 | 第55-56页 |
5.2.3 试验方案 | 第56页 |
5.3 试验结果及其与仿真计算的比较 | 第56-60页 |
5.3.1 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5.3.2 试验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5.3.3 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结果的差异 | 第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