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小麦杂种优势 | 第14-17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 第14-15页 |
·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的三种主要途径 | 第15-17页 |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 | 第17-26页 |
·花粉败育过程细胞学研究和超微结构观察 | 第17-19页 |
·雄性不育性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9-22页 |
·激素调控和植物雄性不育 | 第22-23页 |
·活性氧代谢与作物雄性不育 | 第23-26页 |
·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 第26-30页 |
·小麦雄性不育分子标记研究 | 第26页 |
·线粒体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 | 第26-29页 |
·小麦雄性不育cDNA 表达谱和蛋白质差异比较 | 第29-30页 |
·化学杀雄不育相关基因的分离 | 第30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差异基因分离对等系的建立 | 第30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差异基因研究现状 | 第30页 |
·主要差异显示技术比较及其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差别显示技术(DDRT-PCR) | 第30-31页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 第31页 |
·cDNA-AFLP 技术 | 第31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31-32页 |
·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32-33页 |
·本实验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化杀剂SQ-1 涂抹小麦不同组织诱导其不育效应的比较 | 第35-48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36页 |
·试验处理 | 第36-37页 |
·各处理诱导的雄性不育效应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不同处理花粉粒的细胞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8页 |
·化杀剂SQ-1 诱导小麦花粉败育发生期估计 | 第3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8-45页 |
·低剂量化杀剂SQ-1 涂抹处理诱导的不育效果 | 第38-40页 |
·以5.0μg 和8.3μg 剂量涂抹不同叶位叶片和小麦穗部诱导的雄性不育率 | 第40-41页 |
·对花粉粒败育发生时期的估计 | 第41-42页 |
·不同处理花粉细胞学观察和比较 | 第42-44页 |
·各处理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粉粒败育时期 | 第45-46页 |
·叶片功能可能影响诱导的不育效应 | 第46页 |
·化杀剂在植株体内运输方向 | 第46页 |
·花粉败育期的数量变化和败育机理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化学杂交剂SQ-1 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 第48-57页 |
·引言 | 第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利用SQ-1 构建对等生理系 | 第48-49页 |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49页 |
·酶液制备 | 第49页 |
·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超氧阴离子(O_2~- .)产生速率、H_2O_2和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处理植株的育性表现和饱和授粉结实率 | 第50-51页 |
·处理和对照植株花药中 O_2~-.、H_2O_2和 MDA 含量比较 | 第51-52页 |
·处理和对照植株花药 SOD、POD 、CAT 和 APX 酶活性比较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植物体内的活性氧平衡 | 第55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和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第55页 |
·生理型雄性不育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SQ-1 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57-82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65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常规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58页 |
·试验技术体系和流程 | 第58-63页 |
·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 第63-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9页 |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不育效果 | 第65页 |
·化杀剂SQ-1 对花药形态和小孢子发育的影响 | 第65页 |
·总RNA 质量检测和反转录第二链 | 第65-66页 |
·预扩增结果电泳检测分析 | 第66-67页 |
·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67-68页 |
·差异表达TDFs 的阳性单克隆菌落PCR 和双酶切筛选 | 第68-69页 |
·差异TDFs 代表的同源基因功能分类分析 | 第69-70页 |
·差异TDFs 代表的同源基因功能分析 | 第70-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材料的控制 | 第79-80页 |
·试验中对技术环节的控制 | 第80页 |
·cDNA-AFLP 差异显示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育性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序列特性以及半定量表达 | 第82-120页 |
·引言 | 第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供试材料和处理 | 第82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电子延伸 | 第82页 |
·小麦花药总RNA 的提取和纯化 | 第82-83页 |
·第一链cDNA 和第二链cDNA 的合成 | 第83页 |
·电子克隆后的差异基因扩增或cDNA 序列扩增 | 第83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转化及测序 | 第83页 |
·序列特性分析 | 第83-84页 |
·部分育性相关基因的半定量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111页 |
·小麦Urm1 基因的克隆和特性分析 | 第85-88页 |
·泛素融合基因的电子克隆与序列特性分析 | 第88-91页 |
·小麦花药发育相关的 U-box domain 蛋白基因的电子克隆(TDF269) | 第91-95页 |
·丙酮酸脱氢酶E1 α亚基的克隆和分析 | 第95-99页 |
·小麦Arf GTPase激活蛋白电子克隆和特性分析 | 第99-102页 |
·小麦细胞色素P450 家族蛋白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2-107页 |
·小麦顺乌头酸脱氢酶电子克隆 | 第107-111页 |
·育性相关基因在不同发育期小麦花药中的半定量表达分析 | 第111-114页 |
·总RNA 和反转录结果检测 | 第111页 |
·抗氧化胁迫相关基因在生理型不育花药中的表达 | 第111-112页 |
·泛素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在生理型不育花药中的表达 | 第112-113页 |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生理型不育花药中的表达分析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20页 |
·电子拼接技术和基因克隆 | 第114-115页 |
·RT-PCR 表达技术分析 | 第115页 |
·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与生理型雄性不育关系 | 第115-12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化杀剂SQ-1 诱导小麦败育的时期、类型 | 第120页 |
·活性氧代谢与生理型不育花粉败育 | 第120页 |
·基因差异表达与雄性不育 | 第120-121页 |
·基因克隆、表达和雄性不育 | 第121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8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