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5-49页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15-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4-44页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4-46页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6-49页 |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49-73页 |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分化 | 第49-66页 |
2.2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容量与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 | 第66-7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3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高校群体 | 第73-106页 |
3.1 弱势高校群体现状描述 | 第73-81页 |
3.2 弱势高校群体的典型特征 | 第81-97页 |
3.3 弱势高校群体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 | 第97-10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4 制度分析:制度环境在弱势高校形成中的影响 | 第106-145页 |
4.1 制度环境生产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 | 第106-108页 |
4.2 经济资本的贫乏者:国家重点建设政策拉大了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 | 第108-129页 |
4.3 社会资本的守望者:国家行政权力逐渐减弱背景下的中心——边缘结构 | 第129-136页 |
4.4 象征资本的被边缘者:制度环境对合法性秩序的重建 | 第136-140页 |
4.5 制度环境对弱势高校的作用方式:弱意义上的强制机制 | 第140-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5 结构分析:精英大学在弱势高校形成中的影响 | 第145-171页 |
5.1 精英大学资源垄断的隐蔽性 | 第145-151页 |
5.2 精英大学建构高等教育场域的逻辑规则 | 第151-159页 |
5.3 合法性机制的动态演变:社会价值观与逻辑规则的同构 | 第159-166页 |
5.4 精英大学建构的逻辑规则在弱势高校中是如何实践的:模仿机制 | 第166-1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6 行动者分析:弱势高校自身策略选择的影响 | 第171-208页 |
6.1 制度化的意外后果:信息不对称中的机会主义 | 第172-178页 |
6.2 组织结构的无序化倾向 | 第178-188页 |
6.3 角色混沌下与区域利益的分离 | 第188-195页 |
6.4 弱势高校“位置感”缺失 | 第195-202页 |
6.5 弱势高校的非理性行为产生无组织力量,进而诱发功能异化,使组织走向生存困境 | 第202-20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06-208页 |
7 弱势高校发生机制的综合分析 | 第208-227页 |
7.1 弱势高校发生过程的机理描述 | 第208-217页 |
7.2 弱势高校发生机制的本质探讨:大学组织的系统哲学 | 第217-227页 |
8 结语 | 第227-23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227-228页 |
8.2 创新与展望 | 第228-230页 |
致谢 | 第230-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51页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251-253页 |
附录 2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253-254页 |
附录 3 “211 工程”高校办学规模 | 第254-258页 |
附录 4 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1977-2012 年 | 第258-260页 |
附录 5 2010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分布情况 | 第260-269页 |
附录 6 调研访谈提纲 | 第269-275页 |
附录 7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 第275-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