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树干径向变化及液流监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树木径向变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2 树木径向生长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3 径向日最大收缩量(MDS)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4 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 第25-35页 |
2.1 黑河上游流域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1.3 植被特征 | 第25-27页 |
2.1.4 土壤分类 | 第27页 |
2.1.5 水文特征 | 第27页 |
2.2 天老池小流域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2.3 研究树种概况 | 第28-29页 |
2.4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9-35页 |
2.4.1 植物径向生长测量仪安装与监测 | 第29-30页 |
2.4.2 微树芯采样及样品处理 | 第30-31页 |
2.4.3 液流传感器安装与监测 | 第31-33页 |
2.4.4 自动气象站安装与监测 | 第33-34页 |
2.4.5 水势仪及 5TE安装与监测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青海云杉树干径向变化模式 | 第35-48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3.3.1 环境因子特征 | 第37-38页 |
3.3.2 日尺度径向变化模式 | 第38-42页 |
3.3.3 树干径向变化的季节动态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树干径向增长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48-61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51页 |
4.2.1 微树芯玻片观察与分析 | 第49-50页 |
4.2.2 径向生长量的提取 | 第50页 |
4.2.3 环境因子数据处理 | 第50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3.1 生长季的确定 | 第51-53页 |
4.3.2 两种方法提取径向生长量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4.3.3 径向生长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58页 |
4.3.4 径向生长量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树干径向日最大收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61-75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61-63页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6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5.3.1 热生长季的确定及环境因子特征 | 第64-66页 |
5.3.2 MDS和ET0的变化规律 | 第66-68页 |
5.3.3 MDS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8-71页 |
5.3.4 讨论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与树干径向变化的关系 | 第75-90页 |
6.1 实验设计 | 第76-77页 |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7-7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6.3.1 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变化规律 | 第78-80页 |
6.3.2 不同树高处树干液流的变化规律 | 第80-82页 |
6.3.3 青海云杉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2-85页 |
6.3.4 树干液流速率与径向变化的关系分析 | 第85-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0页 |
附表 | 第110-11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