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分析的电缆故障测距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缆故障测距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电缆故障的分类 | 第12-13页 |
1.4 电缆故障的原因 | 第13-14页 |
1.5 电缆故障传统的测距方法 | 第14-15页 |
1.6 小波分析在电缆故障测距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7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电缆的电气特性分析 | 第16-30页 |
2.1 电缆电气参数的分析和电缆线路等效电路 | 第16-19页 |
2.1.1 电缆电阻 | 第16-17页 |
2.1.2 电缆的电感 | 第17页 |
2.1.3 电缆的电容 | 第17-18页 |
2.1.4 电缆线路的等效电路 | 第18-19页 |
2.2 电缆的波速度、波阻抗与其波动方程 | 第19-21页 |
2.2.1 波速度 | 第19页 |
2.2.2 波阻抗 | 第19-20页 |
2.2.3 电缆故障行波的波动方程 | 第20-21页 |
2.3 电缆故障行波的反射和投射现象 | 第21-25页 |
2.3.1 电缆故障行波的反射系数 | 第21-23页 |
2.3.2 电缆故障行波的透射系数 | 第23-24页 |
2.3.3 行波的反射与透射分析 | 第24-25页 |
2.4 低压脉冲法 | 第25-26页 |
2.5 电力电缆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2.5.1 仿真软件ATP-EMTP简介 | 第26页 |
2.5.2 电缆模型的截面参数和电缆故障建模 | 第26-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小波分析理论与电缆故障信号去噪研究 | 第30-39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30-33页 |
3.1.1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0-31页 |
3.1.2 离散小波变换 | 第31-32页 |
3.1.3 多分辨率分析 | 第32-33页 |
3.1.4 Mallat算法 | 第33页 |
3.2 小波变换阈值去噪方法 | 第33-38页 |
3.2.1 小波阈值去噪法 | 第33-35页 |
3.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5-36页 |
3.2.3 基于PSO的阈值去噪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电缆故障信号测距方法研究 | 第39-55页 |
4.1 常用的信号奇异点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4.1.1 相关法 | 第39页 |
4.1.2 斜率法 | 第39页 |
4.1.3 模极大值法 | 第39页 |
4.1.4 曲线拟合法 | 第39-40页 |
4.2 信号奇异性的检测理论 | 第40-42页 |
4.2.1 模极大值法奇异点检测 | 第40-42页 |
4.2.2 模极大值法奇异性检测步骤 | 第42页 |
4.3 曲线拟合法进行奇异性检测 | 第42-46页 |
4.3.1 拟合函数的选择 | 第42-43页 |
4.3.2 最小二乘法与多项式拟合 | 第43-44页 |
4.3.3 拟合效果评判标准 | 第44-45页 |
4.3.4 曲线拟合法检测反射波奇异点的具体步骤 | 第45-46页 |
4.4 曲线拟合与模极大值法结合的奇异点检测 | 第46-47页 |
4.4.1 方法的确定 | 第46页 |
4.4.2 斜率的确定 | 第46-47页 |
4.5 精确测距方法实现的流程 | 第47页 |
4.6 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47-54页 |
4.6.1 求波速 | 第48-49页 |
4.6.2 接地故障 | 第49-51页 |
4.6.3 单相断路 | 第51-52页 |
4.6.4 两相短路 | 第52-53页 |
4.6.5 电力电缆故障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7 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