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2.1 深对流云和MCS的识别 | 第12-13页 |
1.2.2 深对流日变化的地域特征 | 第13-15页 |
1.2.3 MCS的活动规律 | 第15-17页 |
1.2.4 MCS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1.2.5 MCS的形成和发展 | 第19-22页 |
1.2.6 MCS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特征 | 第22-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6-33页 |
2.1 主要资料 | 第26-28页 |
2.1.1 静止卫星观测资料 | 第26页 |
2.1.2 强对流天气监测资料 | 第26-27页 |
2.1.3 MICAPS格式的常规和自动站观测资料 | 第27页 |
2.1.4 NCEP再分析资料 | 第27-28页 |
2.1.5 多普勒雷达资料 | 第28页 |
2.2 主要技术方法 | 第28-33页 |
2.2.1 深对流云的识别 | 第28-29页 |
2.2.2 合成分析 | 第29页 |
2.2.3 订正探空 | 第29页 |
2.2.4 对流参数的计算 | 第29-31页 |
2.2.5 中尺度数值模拟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黄淮中西部地貌过渡区深对流云的演变规律 | 第33-46页 |
3.1 深对流活动频率和强对流天气的空间分布 | 第33-34页 |
3.2 深对流活动的月际和日际变化 | 第34-39页 |
3.2.1 不同月份环流形势特征及深对流活动的空间分布 | 第35-38页 |
3.2.2 深对流的日际变化 | 第38-39页 |
3.3 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特征 | 第39-45页 |
3.3.1 深对流活动的整体日变化及天气意义 | 第39-41页 |
3.3.2 深对流活动的发展和传播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黄淮中西部MCS的识别、演变规律及强对流天气特征 | 第46-56页 |
4.1 黄淮中西部MCS的分类判识标准 | 第46-48页 |
4.2 月际分布 | 第48-49页 |
4.3 生消特征 | 第49-50页 |
4.4 发展演变规律 | 第50-52页 |
4.5 高层风场对MCS的影响 | 第52-53页 |
4.6 强对流天气特征 | 第53-55页 |
4.7 小结和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动力分析的圆形MαCS的发展、结构及形成机制 | 第56-95页 |
5.1 圆形MαCS的影响系统 | 第56-58页 |
5.2 低涡切变型典型个例 | 第58-68页 |
5.2.1 个例概况及天气形势 | 第58-59页 |
5.2.2 卫星、雷达联合监测分析 | 第59-65页 |
5.2.3 中小尺度动力辐合特征 | 第65-68页 |
5.3 副高边缘辐合型个例 | 第68-76页 |
5.3.1 个例概况和天气形势 | 第68-69页 |
5.3.2 卫星、雷达联合监测分析 | 第69-75页 |
5.3.3 中小尺度动力旋转特征 | 第75-76页 |
5.4 圆形MαCS的热力条件及对流触发 | 第76-85页 |
5.4.1 对流不稳定条件 | 第76-78页 |
5.4.2 能量场结构和对流触发 | 第78-83页 |
5.4.3 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结构 | 第83-85页 |
5.4.4 地面中尺度辐合及地形影响 | 第85页 |
5.5 对流合并及地形影响的模拟研究 | 第85-91页 |
5.5.1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6页 |
5.5.2 对流合并的发展演变 | 第86-88页 |
5.5.3 地形敏感性试验 | 第88-91页 |
5.6 圆形MαCS的概念模型 | 第91-93页 |
5.7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带状MαCS不同部位的对流发展机制 | 第95-118页 |
6.1 带状MαCS的形势背景 | 第95-96页 |
6.2 典型PECS的合并、后向发展及强对流天气特征 | 第96-99页 |
6.3 线状对流系统的形成发展 | 第99-102页 |
6.4 PECS不同部位的对流形成机制 | 第102-116页 |
6.4.1 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 | 第102-103页 |
6.4.2 对流不稳定条件 | 第103-105页 |
6.4.3 系统不同部位的能量条件和对流发展机制 | 第105-110页 |
6.4.4 系统不同部位温度平流的差异 | 第110-112页 |
6.4.5 系统不同部位动力结构 | 第112-114页 |
6.4.6 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对流触发作用 | 第114-116页 |
6.5 带状MαCS概念模型 | 第116-11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圆形MβCS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 | 第118-133页 |
7.1 圆形MβCS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 | 第118-119页 |
7.2 不同强对流天气特征的圆形MβCS的对比分析 | 第119-131页 |
7.2.1 典型个例概况 | 第119-120页 |
7.2.2 圆形MβCS的发展演变和结构 | 第120-121页 |
7.2.3 圆形MβCS的雷达监测 | 第121-124页 |
7.2.4 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 | 第124-125页 |
7.2.5 对流不稳定条件 | 第125-128页 |
7.2.6 动力场结构和对流触发 | 第128-131页 |
7.3 小结和讨论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典型带状MβCS的结构和成因分析 | 第133-143页 |
8.1 带状MβCS的环流背景 | 第133-134页 |
8.2 典型个例分析 | 第134-141页 |
8.2.1 个例概况 | 第134页 |
8.2.2 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 | 第134-135页 |
8.2.3 MβCS的发展演变和结构 | 第135-136页 |
8.2.4 雷达监测特征 | 第136-138页 |
8.2.5 对流不稳定条件 | 第138-139页 |
8.2.6 动力结构和对流触发 | 第139-141页 |
8.2.7 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 | 第141页 |
8.3 小结和讨论 | 第141-143页 |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43-146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4-145页 |
9.3 问题与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论文、主持或参与项目及学术交流情况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