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融资性票据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一、融资性票据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一) 融资性票据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3-14页 |
二、融资性票据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一) 融资性票据是一种债权证券 | 第14-15页 |
(二) 融资性票据是一种金钱证券、流通证券 | 第15页 |
(三) 融资性票据是一种无因证券、文义证券和设权证券 | 第15-16页 |
三、融资性票据的作用分析 | 第16-20页 |
(一) 积极作用 | 第16-18页 |
(二) 消极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融资性票据在我国的变通性尝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0-27页 |
一、融资性票据在我国采取变通性尝试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融资性票据在我国变通性尝试的运用 | 第21-22页 |
三、融资性票据在我国变通性尝试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发行者结构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二) 投资者结构问题分析 | 第23页 |
(三) 承销商结构问题分析 | 第23-24页 |
(四) 信用评级制度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五) 信用增进制度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台湾融资性商业本票和美国商业票据制度对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制度的启示 | 第27-36页 |
一、台湾融资性商业本票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0页 |
(一) 台湾融资性商业本票制度简介 | 第27页 |
(二) 台湾融资性商业本票制度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0页 |
二、美国商业票据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6页 |
(一) 美国商业票据制度简介 | 第30-31页 |
(二) 美国商业票据制度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6页 |
第四章 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6-50页 |
一、清除票据法障碍,转变监管方式 | 第36-39页 |
(一) 取消“真实交易背景”规定,重塑票据无因性理论地位 | 第36-37页 |
(二) 增加商业本票种类 | 第37-38页 |
(三) 转变票据监管方式 | 第38-39页 |
二、以短期融资券为基础,发展我国的融资性票据 | 第39-44页 |
(一) 扩大发行主体范围 | 第39-40页 |
(二) 扩大投资主体范围 | 第40-41页 |
(三) 重塑证券公司二级市场交易商主导地位 | 第41-42页 |
(四) 丰富融资性票据种类、发展多种信用增进方式 | 第42页 |
(五) 推行适合国情的单位面值 | 第42-43页 |
(六) 发展直接发行方式 | 第43-44页 |
三、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 第44-48页 |
(一) 降低票据评级趋同化 | 第45-46页 |
(二) 发展双评级制度 | 第46页 |
(三) 完善跟踪评级制度 | 第46-48页 |
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50页 |
(一) 加快融资速度,简化信息披露程序 | 第48页 |
(二) 完善多重主体监督下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