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车体与底架论文

基于轮轨和残余应力模型的高速列车车体耐撞性仿真分析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状况第13-15页
        1.2.2 车体结构耐撞性评价标准第15-16页
        1.2.3 焊接理论的发展与仿真技术研究第16-17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高速列车局部结构焊接仿真残余应力的分析第20-34页
    2.1 高速列车车体焊接方法第20-21页
    2.2 焊接过程数值计算方法第21-25页
        2.2.1 温度场的控制方程第21-22页
        2.2.2 应力场的控制方程第22页
        2.2.3 双椭圆柱热源模型的确定第22-23页
        2.2.4 时间步长的确定第23-24页
        2.2.5 焊接热效率与热流集中系数的确定第24-25页
    2.3 车体侧墙焊接仿真分析第25-30页
        2.3.1 侧墙模型第25-26页
        2.3.2 温度场分析第26-29页
        2.3.3 焊接应力场分析与测试值对比第29-30页
    2.4 约束条件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轮轨关系及转向架模型第34-42页
    3.1 几何清理与建模第35-36页
    3.2 减振器的处理与载荷的施加第36页
    3.3 转向架悬挂参数第36页
    3.4 转向架计算与分析第36-41页
        3.4.1 转向架整体速度响应分析第37页
        3.4.2 转向架轮对运动轨迹与运动形式分析第37-38页
        3.4.3 垂向响应与应力变化第38-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无焊接残余应力车体耐撞性仿真分析第42-56页
    4.1 碰撞场景选择第42页
    4.2 碰撞模型的建立第42-45页
        4.2.1 材料模型及参数定义第43页
        4.2.2 头车车钩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2.3 中间车车钩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4.3 无初始应力车体碰撞仿真分析第45-53页
        4.3.1 头车碰撞响应过程第46-48页
        4.3.2 垂向响应分析第48-51页
        4.3.3 纵向响应分析第51-53页
        4.3.4 横向响应分析第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6页
5 有焊接残余应力车体耐撞性仿真分析第56-80页
    5.1 残余应力模型第56-57页
        5.1.1 隐式——显式类型第57页
        5.1.2 阶跃类型第57页
    5.2 焊接残余应力模型的施加第57-63页
        5.2.1 隐式-显式连续求解法第58-60页
        5.2.2 通过单元集合读入初始残余应力第60-62页
        5.2.3 两种焊接残余应力模型的对比分析第62-63页
    5.3 头车碰撞响应分析第63-73页
        5.3.1 垂向响应第68-70页
        5.3.2 纵向响应第70-71页
        5.3.3 横向响应第71页
        5.3.4 冲击力与净接触力第71-73页
    5.4 焊接残余应力对车体耐撞性的影响分析第73-78页
        5.4.1 车体各观测点应力变化第73-74页
        5.4.2 车体各观测点垂向位移变化第74-75页
        5.4.3 车体各观测点加速度变化第75-76页
        5.4.4 车体侧墙处应力变化第76-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作者简历第86-9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生物电化学传感在环境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不同结构的排列分子高次谐波的产生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