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 植物对增强UV-B辐射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 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0页 |
1.2 植物光合色素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0-11页 |
1.3 紫外吸收物质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1页 |
1.4 植物膜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1-12页 |
1.5 植物蛋白质类物质代谢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2页 |
2 增强UV-B辐射对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1 黄酮类物质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2-13页 |
2.2 酚类物质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3页 |
2.3 萜类物质对UV-B辐射诱导的响应 | 第13-14页 |
3 夏枯草概况及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建立夏枯草中9种指标成分的检测方法 | 第16-3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6页 |
1.1 仪器 | 第16页 |
1.2 材料 | 第16页 |
2 7种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6-25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筛选 | 第16-18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18-25页 |
3 2种皂苷类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29页 |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3.3 色谱条件的筛选 | 第25-27页 |
3.4 方法学考察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页 |
5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增强UV-B辐射对夏枯草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夏枯草种子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1.1 材料 | 第30页 |
1.2 方法 | 第30页 |
2 结果 | 第30-31页 |
2.1 夏枯草种子千粒重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 夏枯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31页 |
3 结论 | 第31页 |
第二节 UV-B辐射对夏枯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1-4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1页 |
1.1 仪器 | 第31页 |
1.2 材料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2.1 增强UV-B辐射的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2.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3-40页 |
3.1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4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紫外吸收物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3.7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中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4.1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页 |
4.2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光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紫外吸收物含量的的影响 | 第41页 |
4.4 增强UV-B辐射处理对夏枯草叶片细胞膜系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增强UV-B辐射对夏枯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增强UV-B辐射对夏枯草中总黄酮、总酚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第42-4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2页 |
2 方法 | 第42-4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页 |
第二节 增强UV-B辐射对夏枯草中9种化学指标成分的影响 | 第46-5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6页 |
2 方法 | 第46-47页 |
2.1 迷迭香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木犀草素、山奈酚、齐墩果酸及熊果酸含量测定 | 第46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4 讨论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1 结论 | 第54页 |
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