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国外进展 | 第12-14页 |
·国内进展 | 第14-16页 |
·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消光特性的影响 | 第16-19页 |
·国外进展 | 第16-18页 |
·国内进展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特点 | 第19-20页 |
·本文结构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大气能见度定义、仪器测量及其控制因子 | 第25-39页 |
·关于能见度 | 第25-29页 |
·定义 | 第25-26页 |
·单位和尺度范围 | 第26页 |
·气象能见度规范 | 第26-27页 |
·测量原理 | 第27页 |
·测量基本公式 | 第27-29页 |
·能见度测量仪器 | 第29-35页 |
·测量消光系数的仪器 | 第30-33页 |
·测量散射系数的仪器 | 第33-35页 |
·能见度的控制因子 | 第35-36页 |
·消光系数的控制因素 | 第35-36页 |
·气象条件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9-51页 |
·研究站点和资料 | 第39-42页 |
·站点介绍 | 第39页 |
·使用资料 | 第39-42页 |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FD12P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器介绍 | 第40-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50页 |
·水汽参量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气溶胶亲水增长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低能见度日雾霾过程天气状况的分类 | 第45页 |
·污染物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小波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四章 2009 年上海浦东站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51-65页 |
·能见度周期变化特征 | 第51-56页 |
·平均能见度日变化特征 | 第51-53页 |
·平均能见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 第53-54页 |
·能见度其他尺度周期变化分析 | 第54-56页 |
·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子 | 第56-63页 |
·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56-60页 |
·风对能见度影响 | 第57-59页 |
·气温与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天气现象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_(10))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能见度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五章 2009 年上海浦东站低能见度(小于1km)特征分析 | 第65-79页 |
·低能见度(小于 1km)出现概率变化特征 | 第65-69页 |
·低能见度(小于 1km)事件出现概率日变化特征 | 第65-66页 |
·低能见度(小于 1km)事件出现概率季节变化特征 | 第66-68页 |
·低能见度日的统计特征 | 第68-69页 |
·低能见度(小于 1km)的气象要素特征 | 第69-72页 |
·相对湿度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风向风速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低能见度事件中天气现象特征 | 第72-75页 |
·天气现象概述 | 第72-73页 |
·降水现象特征 | 第73-74页 |
·视程障碍现象特征 | 第74-75页 |
·低能见度与空气污染等级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六章 静风条件下低能见度过程分析 | 第79-91页 |
·典型低能见度日个例分析(儒略日356) | 第79-85页 |
·天气形势背景 | 第79-81页 |
·儒略日356 低能见度天气现象演变 | 第81-82页 |
·气溶胶吸湿性增长研究 | 第82-84页 |
·儒略日356 气象要素变化特点 | 第84-85页 |
·儒略日356 个例现象小结 | 第85页 |
·低能见度天气特点普遍性 | 第85-89页 |
·不同低能见度过程气溶胶亲水增长曲线 | 第85-88页 |
·低能见度日雾霾天气现象演变规律 | 第88页 |
·水汽密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特点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1-93页 |
·本文结论 | 第91-92页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