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章节组织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SpaceWire 协议及其相关技术简介 | 第17-35页 |
| ·SpaceWire 协议介绍 | 第17-27页 |
| ·物理层(Physical Level) | 第18-19页 |
| ·信号层(Signal Level) | 第19-20页 |
| ·字符层(Character Level) | 第20-21页 |
| ·交换层(Exchange Level) | 第21-25页 |
| ·数据包层(Packet Level) | 第25页 |
| ·网络层(Network Level) | 第25-27页 |
| ·路由协议介绍 | 第27-28页 |
| ·IP 核介绍 | 第28-29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9-32页 |
| ·STAR-Dundee | 第29-30页 |
| ·Aeroflex | 第30-31页 |
| ·中科院空间中心 | 第31-32页 |
| ·SpaceWire 技术的空间应用情况 | 第32页 |
| ·无阻塞路由实现方案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设计 | 第35-63页 |
| ·整体设计目标 | 第35-36页 |
| ·FPGA 的选型 | 第36-38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设计流程 | 第38-41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设计 | 第41-58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整体模块结构 | 第41-42页 |
| ·SpaceWire Codec IP 核模块 | 第42-43页 |
| ·路由交叉开关模块 | 第43-46页 |
| ·控制逻辑模块 | 第46-55页 |
| ·路由表模块 | 第55页 |
| ·控制/状态寄存器模块 | 第55-57页 |
| ·配置端口模块 | 第57-58页 |
| ·时钟和复位信号的设计 | 第58-62页 |
| ·时钟的分配 | 第58-61页 |
| ·复位信号的设计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仿真验证 | 第63-71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功能仿真 | 第63-68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综合及布局布线 | 第68-69页 |
|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下载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SpaceWire 路由IP 核的硬件验证 | 第71-87页 |
|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71-73页 |
| ·硬件电路的调试 | 第73-75页 |
| ·软件界面的设计 | 第75-80页 |
| ·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75页 |
| ·软件的开发工具 | 第75-77页 |
| ·应用程序的工作流程 | 第77页 |
| ·配置SpaceWire PCI 板卡 | 第77-79页 |
| ·发送数据的设计 | 第79-80页 |
| ·接收数据的设计 | 第80页 |
| ·软件界面的调试 | 第80-84页 |
| ·系统整体验证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 ·总结 | 第87页 |
| ·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