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选煤论文

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纳米粒子作为新型煤炭浮选捕收剂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煤炭浮选第12-17页
        1.1.1 浮选原理第12-13页
        1.1.2 浮选药剂第13-16页
        1.1.3 传统捕收剂的作用方式第16-17页
    1.2 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聚苯乙烯纳米乳液第20-22页
第二章 聚苯乙烯纳米粒子运用于浮选的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超疏水效应第22-23页
    2.2 表面润湿基本原理第23页
    2.3 固体表面粗糙度对润湿性的影响第23-27页
        2.3.1 Wenzel理论第24-25页
        2.3.2 Cassie理论第25-26页
        2.3.3 Wenzel模型和Cassie模型的过渡润湿状态第26-27页
    2.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三章 聚苯乙烯纳米乳液的制备及性质分析第30-40页
    3.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30页
    3.2 聚合反应装置及制备方法第30-34页
        3.2.1 乳液聚合机理第31-32页
        3.2.2 自由基聚合的微观过程第32-34页
    3.3 乳液后处理第34页
    3.4 聚合物乳液的测试及表征第34-35页
        3.4.1 固含量测定第34页
        3.4.2 粒径及粒径分布测试第34页
        3.4.3 稳定性测试第34-35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3.5.1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3.5.2 引发剂用量对纳米乳液性能影响第37-40页
第四章 煤样制备及分析第40-50页
    4.1 样品准备第40页
    4.2 样品分析第40-41页
    4.3 煤泥的可浮性试验第41-50页
        4.3.1 分步释放实验及可浮性确定标准第41-42页
        4.3.2 东曲煤泥的常规浮选试验及分步释放实验第42-44页
        4.3.3 漳村煤泥分步释放结果及可浮性第44-45页
        4.3.4 庞庞塔煤泥分步释放结果及可浮性第45-47页
        4.3.5 平朔煤泥分布释放结果及可浮性第47-50页
第五章 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浮选捕收剂的试验研究第50-72页
    5.1 浮选捕收剂用量及效果评定第50-51页
    5.2 东曲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51-56页
    5.3 漳村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56-60页
    5.4 庞庞塔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60-64页
    5.5 平朔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64-69页
    5.6 乳化剂CTAB溶液作为捕收剂对于四种煤泥的浮选试验第69-70页
    5.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聚苯乙烯纳米乳液与煤油联合用药试验研究第72-82页
    6.1 东曲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72-74页
    6.2 漳村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74-77页
    6.3 庞庞塔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77-79页
    6.4 平朔煤泥浮选效果评定第79-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七章 纳米乳液对煤表面电性的影响第82-90页
    7.1 双电层结构及ζ-电位第82-83页
    7.2 ζ-电位的测定第83页
    7.3 四种煤泥表面电性随pH值的变化第83-84页
    7.4 四种煤泥与纳米乳液作用后表面电性随pH值的变化第84-86页
    7.5 纳米乳液用量对四种煤泥表面电位的影响第86-88页
    7.6 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在煤表面作用机理讨论第88-89页
    7.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第90-94页
    8.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致谢第98-100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散剂与煤沥青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煤沥青水浆制备的影响
下一篇:纳米氧化锌的合成、改性及气敏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