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及述评 | 第12-16页 |
1.2.1 新型城镇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包容性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重难点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20页 |
2.1.2 包容性发展 | 第20-21页 |
2.2 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发展的逻辑关系 | 第21-22页 |
2.2.1 新型城镇化内涵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本质 | 第21-22页 |
2.2.2 新型城镇化与包容性发展目标一致 | 第22页 |
2.2.3 没有包容就没有真正的城镇化 | 第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1 田园城市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3.3 社会包容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 第24-27页 |
3.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24-25页 |
3.1.1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 | 第24页 |
3.1.2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 | 第24页 |
3.1.3 以日韩为代表的集约型城市化 | 第24-25页 |
3.1.4 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过度城镇化 | 第25页 |
3.2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 第25-27页 |
第4章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 | 第27-42页 |
4.1 四川丘陵地区的范围与经济发展特点 | 第27-30页 |
4.1.1 四川丘陵地区范围 | 第27-28页 |
4.1.2 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 第28-30页 |
4.2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30-35页 |
4.2.1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30-32页 |
4.2.2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4.3 以南充市为例的四川丘陵地区城镇化进程及发展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4.3.1 南充市城镇化进程 | 第35-36页 |
4.3.2 基于密度、距离与分割的南充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征 | 第36-42页 |
第5章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程度分析 | 第42-49页 |
5.1 指标构建原则及相关指标 | 第42页 |
5.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42页 |
5.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解释 | 第42页 |
5.2 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42-45页 |
5.2.1 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43-45页 |
5.3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程度分析 | 第45-49页 |
5.3.1 四川丘陵地区包容性程度与城镇化率的关系 | 第45页 |
5.3.2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5.3.3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各地区发展程度分析 | 第47-49页 |
第6章 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路径 | 第49-54页 |
6.1 坚持以人为核心,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包容路径 | 第49-50页 |
6.2 产城人相融合,提升城镇就业包容度 | 第50-51页 |
6.3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第51-52页 |
6.4 保护传统文化,延续文脉留住刻骨乡愁 | 第52页 |
6.5 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 第52-53页 |
6.6 重构城市包容性发展制度 | 第53-5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3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