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有机碳的时空演变、环境功能及其埋藏机制

作者简历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名词索引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1.1 引言第19-22页
        1.1.1 现代滨海湿地沉积物固碳第19-21页
        1.1.2 地质历史时期滨海环境沉积物固碳第21-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2-32页
        1.2.1 土壤团聚体和球囊霉素第22-23页
        1.2.2 丛枝菌根真菌和球囊霉素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固碳的影响第23-24页
        1.2.3 球囊霉素对金属的固定第24-25页
        1.2.4 C3和C4类型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第25-26页
        1.2.5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丛枝菌根真菌第26-27页
        1.2.6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定量第27-28页
        1.2.7 球囊霉素、淹没深度、盐度和pH第28-29页
        1.2.8 三角洲系统中的陆源和自生球囊霉素第29-31页
        1.2.9 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固碳和Si、Fe元素的关系第31-32页
    1.3 研究思路第32-34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第34-35页
第二章 辽河三角洲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第35-4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6-43页
        2.1.1 气候第36页
        2.1.2 水文第36-39页
        2.1.3 土壤第39-40页
        2.1.4 沉积物第40-41页
        2.1.5 地形地貌第41-43页
    2.2 区域地质与地质构造第43-46页
        2.2.1 区域地质第43-45页
        2.2.2 地质构造第45-46页
第三章 表层沉积物GRSP的分布及与沉积物物理化学指标的关系第46-86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7-49页
        3.2.1 样品采集第47页
        3.2.2 球囊霉素的提取、分析第47-48页
        3.2.3 常微量元素及粒径分析第48-49页
        3.2.4 质量监控第49页
        3.2.5 数据分析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84页
        3.3.1 BR-GRSP的分布特征第49-54页
        3.3.2 BR-GRSP与沉积物有机碳的关系第54-64页
        3.3.3 BR-GRSP与表层沉积物物理性质的关系第64-69页
        3.3.4 BR-GRSP与沉积物化学指标的关系第69-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重金属过滤功能第86-105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8-91页
        4.2.1 研究区第88-89页
        4.2.2 样品采集第89页
        4.2.3 粒度分析第89页
        4.2.4 元素分析第89-90页
        4.2.5 数据分析第90-91页
    4.3 结果第91-95页
        4.3.1 粒度特征第91-92页
        4.3.2 PHMs和有机碳(Corg)的分布特征第92-95页
    4.4 讨论第95-104页
        4.4.1 LHD的PHMs浓度第95-97页
        4.4.2 金属元素的运输和沉积第97-100页
        4.4.3 金属元素的来源第100-103页
        4.4.4 Corg螯合作用的影响第103-104页
    4.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辽河三角洲GRSP的物源分析第105-126页
    5.1 引言第105-111页
        5.1.1 GRSP迁移概念模型第105-108页
        5.1.2 同位素端元特征第108-11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5.3 结果第112-118页
        5.3.1 C同位素分布特征第112-115页
        5.3.2 N同位素分布特征第115-118页
    5.4 讨论第118-125页
        5.4.1 GRSP的来源区分第118-121页
        5.4.2 沉积物的来源区分第121-123页
        5.4.3 SED和BR-GRSP的同位素差异第123-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固碳和Si、Fe的耦合关系第126-144页
    6.1 引言第126-12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7-129页
        6.2.1 样品采集第127页
        6.2.2 物理化学指标分析第127-128页
        6.2.3 年代分析与模式时间第128-129页
        6.2.4 微体古生物鉴定第129页
    6.3 结果第129-136页
        6.3.1 岩性与沉积环境划分第129-130页
        6.3.2 地层年代与沉积速率确定第130-132页
        6.3.3 各沉积单元沉积物物理化学特征第132-133页
        6.3.4 各元素及其比值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分布第133-136页
    6.4 讨论第136-142页
        6.4.1 地层年代、沉积速率与沉积演化第136-137页
        6.4.2 生物硅第137-140页
        6.4.3 有机碳(Corg)第140页
        6.4.4 BSi/Corg摩尔比值与有效态铁第140-142页
    6.5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4-148页
    7.1 主要结论第144-145页
    7.2 创新点第145-146页
    7.3 主要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区及外围岩浆活动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下一篇:浙江省东部台风暴雨诱发滑坡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