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保护与改造 | 第10-11页 |
1.1.2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村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外历史文化名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文化感知角度的古村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文化感知理论及其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16-28页 |
2.1 文化感知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 第16-19页 |
2.1.1 文化感知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2 文化感知的形式 | 第17-19页 |
2.1.3 提高文化感知度对历史文化名村的意义 | 第19页 |
2.2 不同受众群的文化感知分析 | 第19-24页 |
2.2.1 游客文化感知分析 | 第20-22页 |
2.2.2 旅游地居民文化感知分析 | 第22-24页 |
2.3 文化感知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24-28页 |
2.3.1 景观设计 | 第24页 |
2.3.2 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 | 第24-25页 |
2.3.3 文化感知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25-28页 |
3 基于文化感知的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与改造设计方法 | 第28-58页 |
3.1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基本理论 | 第28-32页 |
3.1.1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的必要性 | 第28页 |
3.1.2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的原则 | 第28-30页 |
3.1.3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的内容 | 第30-31页 |
3.1.4 历史文化名村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 | 第31-32页 |
3.2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感知体系及其构建 | 第32-50页 |
3.2.1 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特征 | 第32-33页 |
3.2.2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感知体系选择原则 | 第33-34页 |
3.2.3 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感知体系 | 第34-50页 |
3.3 基于文化感知的历史文化名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法探析 | 第50-58页 |
3.3.1 解读文化 | 第51-52页 |
3.3.2 物化加载 | 第52-54页 |
3.3.3 景观展现 | 第54-56页 |
3.3.4 氛围营造 | 第56-58页 |
4 基于文化感知的卫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改造设计 | 第58-86页 |
4.1 卫坡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解读 | 第58-65页 |
4.1.1 空间格局解读 | 第58-60页 |
4.1.2 物质文化解读 | 第60-63页 |
4.1.3 非物质文化解读 | 第63-65页 |
4.2 卫坡游客及居民文化感知调研分析 | 第65-69页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65-66页 |
4.2.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66页 |
4.2.3 被调查对象对卫坡历史文化的感知情况 | 第66-69页 |
4.3 卫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开发改造设计 | 第69-74页 |
4.3.1 卫坡整体规划设计 | 第69-70页 |
4.3.2 功能分区及主题文化加载 | 第70-74页 |
4.4 卫坡特色文化的具体展现 | 第74-79页 |
4.4.1 入口场院 | 第74-75页 |
4.4.2 婚俗场院 | 第75-76页 |
4.4.3 主题文化街区 | 第76-79页 |
4.5 景观节点设计 | 第79-86页 |
4.5.1 构筑物 | 第79-82页 |
4.5.2 景观小品 | 第82-85页 |
4.5.3 植物种植 | 第85-86页 |
5 总结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一:卫坡村规划总平面图 | 第92-93页 |
附录二:功能分区 | 第93-94页 |
附录三:卫坡文化感知情况调查表 | 第94-95页 |
附录四: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感知情况调查问卷(居民版) | 第95-96页 |
附录五: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感知情况调查问卷(游客版) | 第96-97页 |
附录六: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