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收获机的总体设计 | 第18-24页 |
2.1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依据 | 第18-21页 |
2.1.1 新疆马铃薯农艺要求及分布情况 | 第18页 |
2.1.2 不同温度对马铃薯的生长与产量分析 | 第18-20页 |
2.1.3 马铃薯的形体特征与其机械特性的关系 | 第20页 |
2.1.4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时的过程、方式及技术要求 | 第20-21页 |
2.2 马铃薯的机械损伤分析 | 第21-22页 |
2.3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要求 | 第22页 |
2.4 马铃薯收获机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22页 |
2.5 马铃薯收获机的组成 | 第22-23页 |
2.6 马铃薯收获机的工作的原理 | 第2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马铃薯收获机机架的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24-35页 |
3.1 马铃薯收获机机架的设计 | 第24-25页 |
3.1.1 马铃薯收获机机架尺寸的确定 | 第24页 |
3.1.2 机架实体的搭建 | 第24-25页 |
3.2 机架受力分析 | 第25页 |
3.3 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模型的创建 | 第25-26页 |
3.3.2 静力学分析 | 第26-27页 |
3.4 机架的模态分析 | 第27-29页 |
3.5 机架的优化 | 第29-30页 |
3.5.1 机架的分析与优化 | 第29-30页 |
3.6 机架模态试验分析 | 第30-33页 |
3.6.1 DASP概念及测试系统的建立 | 第30-31页 |
3.6.2 机架模态试验系统的建立 | 第31页 |
3.6.3 机架信号采集与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3.6.4 试验模态置信度判据 | 第32-33页 |
3.7 分析对比 | 第3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挖掘铲的设计与分析 | 第35-44页 |
4.1 挖掘铲的工作状况 | 第35页 |
4.2 挖掘铲的设计要求 | 第35页 |
4.3 挖掘铲的种类 | 第35-36页 |
4.4 挖掘铲的设计 | 第36-40页 |
4.4.1 挖掘铲类型的选取 | 第36页 |
4.4.2 挖掘铲的动力学分析 | 第36-38页 |
4.4.3 挖掘铲相关参数的设计 | 第38-40页 |
4.5 挖掘铲的静力学分析 | 第40-42页 |
4.5.1 挖掘铲的实体建模 | 第40-41页 |
4.5.2 有限元分析 | 第41-42页 |
4.6 平面三角挖掘铲的静力分析 | 第42页 |
4.7 两种挖掘铲的静力分析对比 | 第42-4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抖动分离装置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 第44-49页 |
5.1 抖动分离装置的设计要求 | 第44页 |
5.2 抖动装置的选取与设计 | 第44-45页 |
5.2.1 抖动筛类形的选取 | 第44页 |
5.2.2 抖动器的类型的选取 | 第44-45页 |
5.2.3 抖动筛相关参数的设计 | 第45页 |
5.2.4 抖动系统组成 | 第45页 |
5.3 运动参数确定 | 第45-46页 |
5.3.1 输送带线速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5.3.2 抖动器转速的确定 | 第46页 |
5.4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5.5 抖动装置的运动学仿真 | 第47-48页 |
5.5.1 分析前处理 | 第47页 |
5.5.2 添加约束 | 第47页 |
5.5.3 运动学分析 | 第47-48页 |
5.6 运动参数分析 | 第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