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通过大豆毛状根体系快速验证GmNAC08、GmNAC06和GmNAC15的基因功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1 植物耐盐机制第14-20页
        1.1.1 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的影响第14页
        1.1.2 盐胁迫的感应机制第14-16页
        1.1.3 盐胁迫下根中的基因调控第16-17页
        1.1.4 Na~+和K~+运输网络第17页
        1.1.5 NHX和SOS在维持细胞质中较低Na~+含量的作用第17-18页
        1.1.6 HKT在植物耐盐以及根和茎中的Na~+分布起到重要作用第18-19页
        1.1.7 耐盐机制中的染色质修饰第19页
        1.1.8 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第19-20页
        1.1.9 大豆耐盐机制第20页
    1.2 NAC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20-29页
        1.2.1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第20-22页
        1.2.2 NAC转录因子的调控第22-24页
        1.2.3 NAC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第24-29页
    1.3 毛状根研究进展第29-31页
    1.4 CRISPR/Cas9研究进展第31-35页
        1.4.1 CRISPR体系的作用机制第31-33页
        1.4.2 CRISPR体系的发展第33-34页
        1.4.3 CRISPR/Cas9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34页
        1.4.4 CRISPR/Cas9引起靶位突变的检测第34-35页
    1.5 研究内容第35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章 GmNAC08的基因功能研究第36-74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6-53页
        2.1.1 材料第36-37页
        2.1.2 方法第37-53页
    2.2 结果和分析第53-72页
        2.2.1 GmNAC08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3-55页
        2.2.2 GmNAC08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55-56页
        2.2.3 GmNAC08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6-58页
        2.2.4 GmNAC08基因在不同盐浓度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8-60页
        2.2.5 烟草瞬时表达第60-61页
        2.2.6 CRISPR/Cas9载体构建第61-63页
        2.2.7 通过毛状根分析大豆GmNAC08基因功能第63-71页
        2.2.8 大豆毛状根耐盐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1-72页
    2.3 讨论第72-74页
第三章 GmNAC06的基因功能研究第74-9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74-77页
        3.1.1 材料第74页
        3.1.2 方法第74-77页
    3.2 结果和分析第77-93页
        3.2.1 GmNAC06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7-80页
        3.2.2 GmNAC06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80-81页
        3.2.3 GmNAC06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1-83页
        3.2.4 GmNAC06基因在不同盐浓度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3-84页
        3.2.5 CRISPR/Cas9载体构建第84-86页
        3.2.6 通过毛状根分析大豆GmNAC06基因功能第86-92页
        3.2.7 大豆毛状根耐盐基因的表达分析第92-93页
    3.3 讨论第93-94页
第四章 GmNAC15的基因功能研究第94-107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94-97页
        4.1.1 材料第94页
        4.1.2 方法第94-97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97-105页
        4.2.1 GmNAC15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97-99页
        4.2.2 GmNAC15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99-100页
        4.2.3 GmNAC15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100-101页
        4.2.4 通过毛状根分析大豆GmNAC15基因功能第101-105页
        4.2.5 大豆毛状根耐盐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5页
    4.3 讨论第105-10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第107-109页
    5.1 全文结论第107页
    5.2 全文创新点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31页
附录第131-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作者简历第135-136页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导师评阅表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程实施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金融发展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