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榆神矿区煤层、含(隔)水层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14-33页 |
| 2.1 榆神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3页 |
| 2.1.1 气象水文 | 第14-15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 2.1.3 地层及含煤地层 | 第16-19页 |
| 2.1.4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2.2 研究区开发利用现状 | 第23-26页 |
| 2.3 研究区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工程地质性质 | 第26-30页 |
| 2.3.1 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厚度特征 | 第26-27页 |
| 2.3.2 首采煤层上覆基岩工程地质特征 | 第27-30页 |
| 2.4 研究区煤层、含(隔)水层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2.4.1 煤层与含(隔)水层空间组合特征 | 第30页 |
| 2.4.2 首采煤层与含(隔)水层空间组合分区 | 第30-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导水裂隙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 3.1 导水裂隙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 3.1.1 导水裂隙带的形成 | 第33页 |
| 3.1.2 导水裂隙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 3.2 导水裂隙带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4-36页 |
| 3.2.1 榆神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34-35页 |
| 3.2.2 导水裂隙带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5-3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榆神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 第37-73页 |
| 4.1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探测方法研究 | 第37-66页 |
| 4.1.1 钻孔探测法 | 第37-42页 |
| 4.1.2 经验公式法 | 第42-43页 |
| 4.1.3 数值模拟法 | 第43-66页 |
| 4.2 导水裂隙带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 4.2.1 不同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4.2.2 相同采厚条件下导高及裂采比与上覆岩体空间组合类型的关系 | 第67页 |
| 4.2.3 不同煤层采厚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 4.2.4 不同工作面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 4.3 榆神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 第69-72页 |
| 4.3.1 导水裂隙带空间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 4.3.2 导水裂隙带导通关键隔水层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 4.3.3 采煤方面建议 | 第71-7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 5.1 结论 | 第73页 |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