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超电容用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第9-15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原理第10-13页
        1.2.2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第13-14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优缺点第14-15页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第15-22页
        1.3.1 碳材料第16-21页
        1.3.2 金属氧化物第21-22页
        1.3.3 导电聚合物第22页
    1.4 超级电容器的电解液第22-23页
    1.5 超级电容器的实际应用第23-24页
    1.6 选题背景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第26-33页
    2.1 实验所用原料、试剂和仪器第26-28页
        2.1.1 实验所用原料和试剂第26-27页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第27-28页
    2.2 实验材料所用的表征方式第28-30页
        2.2.1 气象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第28页
        2.2.2 热重分析第28页
        2.2.3 多孔碳材料孔结构分析第28-29页
        2.2.4 FESEM分析第29页
        2.2.5 TEM分析第29-30页
        2.2.6 XPS分析第30页
        2.2.7 Raman分析第30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0-33页
        2.3.1 循环伏电安测试第30-31页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1页
        2.3.3 倍率性能测试第31页
        2.3.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31-32页
        2.3.5 循环寿命测试第32-33页
第三章 Ca(OH)_2模板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碳纳米片第33-46页
    3.1 实验部分第33-37页
        3.1.1 洗油的GC-MS分析第33-34页
        3.1.2 氢氧化钙的热重分析曲线第34-35页
        3.1.3 多孔碳纳米片材料的制备第35-36页
        3.1.4 电极的制备及其扣式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36-37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3.2.1 氮吸脱附与孔径分布分析第37-38页
        3.2.2 TEM分析第38-39页
        3.2.3 XPS分析第39-40页
        3.2.4 Raman分析第40-41页
        3.2.5 多孔碳纳米片在KOH电解液中的性能测试第41-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CaCO_3模板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碳纳米片第46-58页
    4.1 实验部分第46-48页
        4.1.1 碳酸钙热重分析第46-47页
        4.1.2 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第47-48页
        4.1.3 电极的制备及其扣式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48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57页
        4.2.1 氮吸脱附与孔径分布分析第48-50页
        4.2.2 FESEM与TEM分析第50-51页
        4.2.3 XPS分析第51-52页
        4.2.4 Raman分析第52-53页
        4.2.5 多孔碳纳米片在KOH电解液中的性能测试第53-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甲基萘基超级电容器用褶皱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第58-72页
    5.1 实验部分第58-60页
        5.1.1 甲基萘的GC-MS分析第58-59页
        5.1.2 褶皱多孔碳纳米片材料的制备第59-60页
        5.1.3 电极的制备与纽扣式超级电容器的组装第60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71页
        5.2.1 氮吸脱附与孔径分布分析第60-61页
        5.2.2 FESEM与TEM分析第61-62页
        5.2.3 XPS分析第62-64页
        5.2.4 Raman分析第64页
        5.2.5 褶皱多孔碳纳米片在KOH电解液中的性能测试第64-68页
        5.2.6 孔结构参数与比容的关系分析第68-71页
    5.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工作展望第72-74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73页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3页
攻读硕士期间专利、论文发表情况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金属氧化物的设计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镀锌板表面纳米复合钝化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