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经济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5-22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1.3.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体验经济的发展与案例研究 | 第25-39页 |
2.1 体验经济的发展 | 第25-27页 |
2.1.1 体验经济的思想本源 | 第25-26页 |
2.1.2 体验经济的理想特征 | 第26页 |
2.1.3 体验经济的概念运用和拓展 | 第26-27页 |
2.2 案例研究 | 第27-38页 |
2.2.1 本次长桌宴 | 第28-34页 |
2.2.2 温泉汤村小旅馆改造 | 第34-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体验经济对传统村落的激发及活化 | 第39-59页 |
3.1 体验经济的激发原则 | 第39-49页 |
3.1.1 真实性原则 | 第39-42页 |
3.1.2 个性化原则 | 第42-43页 |
3.1.3 整体性原则 | 第43-44页 |
3.1.4 参与性原则 | 第44-46页 |
3.1.5 互动性原则 | 第46-48页 |
3.1.6 可持续原则 | 第48-49页 |
3.2 体验经济诱导激发因素 | 第49-56页 |
3.2.1 体验旅游因素 | 第49-53页 |
3.2.2 体验空间因素 | 第53-55页 |
3.2.3 外来文化因素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四章 传统村落文化的可体验性 | 第59-73页 |
4.1 传统村落文化的知觉体验 | 第59-63页 |
4.1.1 视觉体验 | 第59-62页 |
4.1.2 听觉体验 | 第62-63页 |
4.1.3 触觉体验 | 第63页 |
4.1.4 嗅味觉体验 | 第63页 |
4.2 传统村落文化的情感体验 | 第63-71页 |
4.2.1 情景性的空间制造 | 第63-64页 |
4.2.2 地域性的文化传承 | 第64-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传统村落的活化体验空间设计策略 | 第73-87页 |
5.1 村落的体验空间现状分析 | 第73-78页 |
5.1.1 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75-76页 |
5.1.2 边角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76-77页 |
5.1.3 民居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77-78页 |
5.2 村落的体验空间活化策略 | 第78-85页 |
5.2.1 公共空间活化策略 | 第78-82页 |
5.2.2 边角空间活化策略 | 第82-84页 |
5.2.3 民居空间活化策略 | 第84-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设计验证:同乐村及黄花坪村实践 | 第87-129页 |
6.1 同乐村的整体活化实践 | 第87-118页 |
6.1.1 项目概况 | 第88-94页 |
6.1.2 规划设计 | 第94-108页 |
6.1.3 建筑设计 | 第108-118页 |
6.2 黄花坪村的局部活化实践 | 第118-127页 |
6.2.1 项目概况 | 第118-121页 |
6.2.2 公共空间活化 | 第121-123页 |
6.2.3 烤烟塔活化 | 第123-12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语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7-139页 |
附录B: 图片索引 | 第139-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