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手性氨基酸酰胺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离 | 第10-4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手性分离的重要性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手性分离方法 | 第12-16页 |
1.2.1 结晶分离法 | 第12-13页 |
1.2.2 化学拆分法 | 第13页 |
1.2.3 生物法 | 第13页 |
1.2.4 色谱分离法 | 第13-16页 |
1.2.4.1 气相色谱法 | 第14页 |
1.2.4.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第14-15页 |
1.2.4.3 薄层色谱法 | 第15页 |
1.2.4.4 毛细管电泳色谱法 | 第15页 |
1.2.4.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16页 |
1.3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 | 第16-19页 |
1.3.1 冠醚类手性固定相 | 第16-17页 |
1.3.2 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 第17-18页 |
1.3.3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 第18页 |
1.3.4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 第18-19页 |
1.4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分离机理及色谱参数 | 第19-21页 |
1.4.1 分离机理 | 第19-20页 |
1.4.2 色谱参数 | 第20-21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2 手性氨基酸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26页 |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3.1 代表产物的氢谱分析 | 第27-28页 |
3.2 手性柱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 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 流动相中异丙醇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34-38页 |
3.5 机理浅析 | 第38-3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二部分 手性N-芳基亚磺酰胺烯烃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研究 | 第40-68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40-51页 |
1.1 手性配体不对称催化的意义及反应 | 第40-41页 |
1.2 手性配体及其研究进展 | 第41-49页 |
1.2.1 手性亚砜配体 | 第42-46页 |
1.2.1.1 手性双亚砜类配体研究状况 | 第43-44页 |
1.2.1.2 手性膦亚砜类配体研究进展 | 第44-46页 |
1.2.2 手性烯烃配体 | 第46-48页 |
1.2.3 链状手性烯烃亚磺酰胺类配体 | 第48-49页 |
1.3 论文选题依据 | 第49-5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0-5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51-6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51-53页 |
2.1.1 仪器 | 第51页 |
2.1.2 试剂 | 第51-53页 |
2.2 手性配体的合成 | 第53-56页 |
2.2.1 (R)-N-肉桂基-N-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合成 | 第54-55页 |
2.2.2 (R)-N-烯丙基-N-联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合成 | 第55页 |
2.2.3 (R)-N-肉桂基-N-联苯基叔丁基亚磺酰胺的合成 | 第55-56页 |
2.3 手性亚磺酰胺烯烃配体的不对称催化反应 | 第56-60页 |
2.3.1 环己烯酮与芳基硼酸为底物的合成反应 | 第56-58页 |
2.3.2 环戊烯酮与芳基硼酸为底物的合成反应 | 第58页 |
2.3.3 2-羟基2(4-甲氧基苯基)-1,2-二苯基1酮的合成 | 第58-59页 |
2.3.4 2-羟基2(4-甲氧基苯基)2苯基乙酸酯的合成 | 第59页 |
2.3.5 2,2,2 -三氟1(4-甲氧基苯基)1苯基乙醇的合成 | 第59-60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3.1 手性配体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页 |
3.2 溶剂和碱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 部分产物的表征分析 | 第61-67页 |
3.3.1 配体的表征分析 | 第61-63页 |
3.3.2 环己烯酮为底物的产物谱图分析 | 第63-65页 |
3.3.3 环戊烯酮为底物的产物谱图分析 | 第65-67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A 配体谱图 | 第78-85页 |
附录B 部分代表产物NMR谱图 | 第85-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