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5 论文取得成果 | 第12-14页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9页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7-18页 |
2.2.2 区域断裂 | 第18-19页 |
第3章 南祁连盆地含煤区沉积环境与聚煤模式 | 第19-38页 |
3.1 含煤岩系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19-26页 |
3.1.1 辫状河沉积体系 | 第19-21页 |
3.1.2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21-24页 |
3.1.3 湖泊沉积体系 | 第24-26页 |
3.2 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26-27页 |
3.2.1 下侏罗统热水组岩相古地理分布 | 第26页 |
3.2.2 中侏罗统木里组岩相古地理分布 | 第26-27页 |
3.2.3 中侏罗统江仓组岩相古地理分布 | 第27页 |
3.3 煤层发育与展布特征 | 第27-36页 |
3.3.1 雪霍立煤矿区侏罗系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 | 第27-30页 |
3.3.2 聚乎更煤矿区二三露天侏罗系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 | 第30-34页 |
3.3.3 江仓煤矿区侏罗系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 | 第34-36页 |
3.4 南祁连盆地侏罗系聚煤模式 | 第36-38页 |
3.4.1 辫状河三角洲聚煤模式 | 第36-37页 |
3.4.2 滨湖聚煤模式 | 第37-38页 |
第4章 南祁连盆地含煤区侏罗系煤储层特征 | 第38-46页 |
4.1 煤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8-40页 |
4.1.1 煤岩类型及特征 | 第38-39页 |
4.1.2 煤岩的显微组分组成及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2 煤储层煤类及煤质特征 | 第40-42页 |
4.3 煤层含气性 | 第42-46页 |
4.3.1 南祁连盆地侏罗系煤储层瓦斯含量特征 | 第42-44页 |
4.3.2 南祁连盆地侏罗系煤储层烃源岩特征 | 第44-46页 |
第5章 煤层气富集成藏地质控制因素 | 第46-49页 |
5.1 构造对煤层气的控制 | 第46-47页 |
5.2 沉积对煤层气的控制 | 第47页 |
5.3 煤层发育对煤层气的控制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