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清末的明史情结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1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实际应用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1-18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第18-21页
第一章 反清群体的明史记忆与构建第21-34页
    第一节 朱元璋近代形象的嬗变第21-26页
        一、汉官威仪:太平天国眼中的朱元璋第21-22页
        二、恢复中华:革命党人对朱元璋形象的阐述第22-26页
    第二节 明末抗清的历史记忆第26-34页
        一、激荡记忆:明遗文献的发掘和传播第26-30页
        二、发指眦裂:《扬州十日记》等书籍的阅读效果第30-34页
第二章“排满”思潮下的明史研究——以章太炎、梁启超、陈去病和柳亚子为例第34-49页
    第一节 章太炎的修史动机与研究成果第34-40页
        一、满腔悲愤:明史情结下的革命观第34-37页
        二、文章排满:明史中的理论资源第37-40页
    第二节 梁启超经世致用的明史观第40-45页
        一、英雄构建:明代人物的重新解读第40-42页
        二、托物言志:历史阐述中的民族主义滥觞第42-45页
    第三节 陈去病和柳亚子的南明史研究第45-49页
        一、筑史为剑:《五石脂》和《明遗民录》的编撰及其意义第45-47页
        二、原为革命:青年柳亚子的南明史研究第47-49页
第三章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明史情结第49-63页
    第一节 晚清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酝酿第49-56页
        一、思绪悸动:外来思想冲击下的时代回声第49-51页
        二、旧恨新仇:明史情绪影响下的理论阐述第51-56页
    第二节 革命潮流下民族主义的初步形成第56-63页
        一、求同存异:梁启超大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第56-60页
        二、殊途同归: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实践第60-63页
第四章 结语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国同盟会广东支部(1911~1913)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