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我国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影响因素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全球收缩城市的现状第12页
        1.1.2 我国地级市的“收缩”现状第12-13页
        1.1.3 我国东北地区地级市的“收缩”现状的收缩态势第13页
        1.1.4 收缩城市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第13页
    1.2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第14页
    1.4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2 具体技术路线第16页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5页
        1.6.1 国外研究综述第16-21页
        1.6.2 国内研究综述第21-25页
        1.6.3 中外对收缩城市的研究比较分析第25页
    1.7 本章总结第25-27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第27-4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7-29页
        2.1.1“收缩城市”的概念第27-28页
        2.1.2 东北地区的概念第28-29页
        2.1.3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第29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9-33页
        2.2.1“极化”理论第29-30页
        2.2.2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第30-31页
        2.2.3 核心——边缘理论第31页
        2.2.4 城市生命周期性理论第31-32页
        2.2.5 郊区化理论第32-33页
    2.3 国外相关案例第33-46页
        2.3.1 美国克利夫兰第33-34页
        2.3.2 美国杨斯顿第34-37页
        2.3.3 美国尤蒂卡第37-38页
        2.3.4 德国马格德堡第38-39页
        2.3.5 德国凯撒斯劳滕第39-40页
        2.3.6 德国莱比锡第40-42页
        2.3.7 英国曼彻斯特第42-43页
        2.3.8 英国利兹第43-44页
        2.3.9 规划策略的范式比较第44-46页
    2.4 本章总结第46-48页
第3章 东北地级市的收缩影响因素甄别及规划对策第48-78页
    3.1 东北地级收缩城市的收缩现象识别第48-62页
        3.1.1 普通民众对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概念的认知水平第48-51页
        3.1.2 东北地区人口统计数据呈现的收缩现象第51-54页
        3.1.3 东北地级收缩城市的参考依据——城市竞争力模型分析第54-62页
    3.2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影响因素识别第62-63页
        3.2.1 计划生育落实好,东北地区出生率低第62页
        3.2.2 区位条件差,东北地区属于边缘地区第62-63页
        3.2.3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型失败第63页
        3.2.4 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第63页
        3.2.5 城市布局分散,不利发展第63页
    3.3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影响因素与人口的回归分析第63-70页
        3.3.1 区域经济不平衡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6-67页
        3.3.2 城镇化水平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7页
        3.3.3 产业结构变化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7-68页
        3.3.4 人口结构变化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8-69页
        3.3.5 环境因素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9页
        3.3.6 政治因素与东北城市的收缩扩张第69-70页
    3.4 东北地区收缩城市的规划对策第70-76页
        3.4.1 倡导价值观多元化,因地制宜,关注城市的品质提升而非规模增长第71-72页
        3.4.2 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拆除废弃建筑物第72-73页
        3.4.3 倡导公众参与,行政区划及时调整第73页
        3.4.4 提倡城市复兴,提倡弹性空间和混合性质用地第73-74页
        3.4.5 倡导发展都市农业,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冰雪产业为核心的旅游业第74-75页
        3.4.6 倡导增强城市繁荣度,提升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服务能力第75-76页
    3.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4章 地级收缩城市——伊春的实例研究第78-109页
    4.1 伊春收缩背景介绍第78-86页
        4.1.1 区位和空间地域第78-79页
        4.1.2 城市交通第79-82页
        4.1.3 城市发展历程第82-83页
        4.1.4 规划政策背景第83-86页
    4.2 伊春城市收缩的表象第86-99页
        4.2.1 伊春夜间灯光影像分析伊春的收缩第86-91页
        4.2.2 伊春现场调研反应的收缩情况第91-97页
        4.2.3 伊春收缩特点第97-99页
    4.3 伊春收缩成因分析第99-104页
        4.3.1 适龄劳动力外流与人口老龄化第99-101页
        4.3.2 均质化的就业人口分布第101-102页
        4.3.3“去工业化”与“逆城镇化”第102-103页
        4.3.4 市场体系不健全第103-104页
        4.3.5 区位优势下降第104页
        4.3.6 国家战略转移第104页
    4.4 对伊春的规划政策建议第104-107页
        4.4.1 找准城市定位,合理规划城市人口第104-105页
        4.4.2 注重生态建设,实施绿色基础设施第105页
        4.4.3 倡导公众参与,多方参与规划第105页
        4.4.4 紧凑模式空间布局,弹性规划城市备用地第105-106页
        4.4.5 发展林下经济,由工业园项目带动工业,打造冰雪产业第106-107页
        4.4.6 增强伊春地方民俗特色第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5.1 结论第109-110页
    5.2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中文专著第111页
    外文专著第111页
    学位论文第111页
    期刊论文第111-112页
    会议文献第112-113页
    电子文献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录一第115-118页
附录二第118-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庄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以住建部2013年、2014年华东地区试点村为例
下一篇: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整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