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县突发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24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4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4-15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5-17页 |
2.3.1 地形 | 第15-16页 |
2.3.2 地貌 | 第16-17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7-20页 |
2.4.1 地层 | 第17-18页 |
2.4.2 岩浆岩 | 第18-20页 |
2.5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2.5.1 断裂 | 第20-21页 |
2.5.2 地震 | 第21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6.1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21页 |
2.6.2 碎屑岩类裂隙水 | 第21-22页 |
2.6.3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 第22页 |
2.6.4 侵入岩类裂隙水 | 第22页 |
2.6.5 喷出岩类裂隙水 | 第22页 |
2.6.6 变质岩类裂隙水 | 第22页 |
2.7 岩体特征 | 第22-23页 |
2.7.1 坚硬岩岩组 | 第22-23页 |
2.7.2 坚硬—较坚硬岩岩组 | 第23页 |
2.7.3 松散土体 | 第23页 |
2.8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突发性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第24-43页 |
3.1 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 | 第24页 |
3.2 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第24-34页 |
3.2.1 泥石流 | 第24-27页 |
3.2.2 崩塌 | 第27-29页 |
3.2.3 滑坡 | 第29-32页 |
3.2.4 不稳定斜坡 | 第32-34页 |
3.3 研究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34-37页 |
3.3.1 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时间规律 | 第35页 |
3.3.2 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空间规律 | 第35-37页 |
3.4 研究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3.4.1 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崩塌、滑坡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43-48页 |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43-44页 |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44-48页 |
4.2.1 地质灾害综合指数法 | 第44-45页 |
4.2.2 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法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北京市密云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8-61页 |
5.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第48-58页 |
5.1.1 评价原则 | 第48页 |
5.1.2 评价因子选择 | 第48-55页 |
5.1.3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 第55-58页 |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8-59页 |
5.2.1 评价原则 | 第58页 |
5.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8-59页 |
5.3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