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金融机构培训体系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2.1 培训体系含义 | 第18-19页 |
2.1.1 员工培训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培训体系含义 | 第18-19页 |
2.2 金融机构培训的类型 | 第19-21页 |
2.2.1 按员工入社的时间划分 | 第19-20页 |
2.2.2 按培训对象划分 | 第20页 |
2.2.3 按培训组织形式划分 | 第20页 |
2.2.4 根据培训机构性质划分 | 第20页 |
2.2.5 根据培训机构的专业性划分 | 第20-21页 |
2.3 金融机构培训的内容 | 第21-22页 |
2.3.1 知识培训 | 第21页 |
2.3.2 技能培训 | 第21页 |
2.3.3 素质培训 | 第21-22页 |
2.4 金融机构培训的方法 | 第22-23页 |
2.4.1 常规法 | 第22页 |
2.4.2 岗位实践培训法 | 第22页 |
2.4.3 岗位参与培训法 | 第22-23页 |
2.4.4 比较法 | 第23页 |
2.4.5 上位法 | 第23页 |
2.4.6 其他方法 | 第23页 |
2.5 培训的实施过程 | 第23-28页 |
2.5.1 确定培训需求 | 第24-25页 |
2.5.2 确定培训目标 | 第25页 |
2.5.3 制定培训计划 | 第25页 |
2.5.4 培训计划的实施 | 第25-26页 |
2.5.5 培训效果评估 | 第26页 |
2.5.6 培训反馈 | 第26-28页 |
第3章 夏津农村信用社员工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0页 |
3.1 夏津农村信用社简介 | 第28-32页 |
3.1.1 夏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第28页 |
3.1.2 夏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 | 第28-29页 |
3.1.3 夏津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9页 |
3.1.4 夏津农村信用社人员现状 | 第29-32页 |
3.2 培训现状的调研分析 | 第32-35页 |
3.2.1 针对管理人员培训现状的调研分析 | 第32-34页 |
3.2.2 针对一般员工培训现状的调研分析 | 第34-35页 |
3.3 夏津农村信用社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3.3.1 培训责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3.2 培训考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3.3 培训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3.3.4 培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4章 夏津农村信用社员工培训体系优化方案 | 第40-50页 |
4.1 建立健全培训责任体系 | 第40-43页 |
4.1.1 提高管理者的培训意识 | 第40-41页 |
4.1.2 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 | 第41页 |
4.1.3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统一领导 | 第41-42页 |
4.1.4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 | 第42-43页 |
4.2 建立健全培训考评体系 | 第43-45页 |
4.2.1 将员工培训情况指标纳入到各二级分机构KPI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4.2.2 对各单位培训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 第45页 |
4.2.3 对员工培训情况实行积分制管理 | 第45页 |
4.3 建立健全的培训支持体系 | 第45-47页 |
4.3.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力度 | 第46页 |
4.3.2 加强培训流程化管理 | 第46-47页 |
4.3.3 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页 |
4.3.4 加强与外部的合作 | 第47页 |
4.4 建立健全因岗施教的培训课程体系 | 第47-49页 |
4.4.1 积极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 第47-48页 |
4.4.2 加强培训课程设置 | 第48页 |
4.4.3 确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 | 第48页 |
4.4.4 确定技术岗位员工培训课程 | 第48-49页 |
4.4.5 确定基层员工培训课程 | 第49页 |
4.5 完善员工培训管理机制 | 第49页 |
4.6 保障培训所需资源及时到位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