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车用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技术 | 第11-14页 |
| 1.2 求解精确的界面换热系数在热成形技术中的意义 | 第14-17页 |
| 1.2.1 求解界面换热系数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1.2.2 固体界面换热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2 接触传热理论及求解模型 | 第19-27页 |
| 2.1 经典传热学理论 | 第19-21页 |
| 2.1.1 综合界面换热系数 | 第19-20页 |
| 2.1.2 温度场的求解的三类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 2.2 微凸体接触面热量传递模型 | 第21-25页 |
| 2.2.1 微凸体接触的形变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 2.2.2 接触传热模型的求解 | 第22-25页 |
| 2.3 22MnB5钢热成形淬火过程中集中参数法的应用 | 第25-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高强钢热成形淬火界面换热系数估算方法分析 | 第27-51页 |
| 3.1 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 3.1.1 试验模型 | 第27-29页 |
| 3.1.2 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 3.2 界面换热系数的三种估算方法 | 第30-38页 |
| 3.2.1 圆台试验一维传热验证 | 第30-32页 |
| 3.2.2 热平衡法 | 第32-34页 |
| 3.2.3 Beck非线性估计法 | 第34-36页 |
| 3.2.4 FEM优化法 | 第36-38页 |
| 3.3 实验结果和IHTC的求解 | 第38-41页 |
| 3.3.1 Deform 3D仿真验证三种估算方法的准确度 | 第38-40页 |
| 3.3.2 换热系数估算方法的准确性分析 | 第40-41页 |
| 3.4 H13热作模具钢U型模具与硼钢热冲压界面换热系数求解 | 第41-49页 |
| 3.4.1 探究Beck非线性估算法在U型变形件求解IHTC的适用性 | 第41-45页 |
| 3.4.2 探究FEM优化法在U型变形件求解IHTC的适用性 | 第45-4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界面换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5页 |
| 4.1 接触表面微观形貌的改变对IHTC的影响 | 第51-58页 |
| 4.1.1 压强对IHTC的影响 | 第52-54页 |
| 4.1.2 表面粗糙度对IHTC的影响 | 第54-58页 |
| 4.2 材料热物性参数的改变 | 第58-62页 |
| 4.2.1 模具材料的改变对IHTC的影响 | 第58-59页 |
| 4.2.2 马氏体相变对IHTC的影响 | 第59-62页 |
| 4.3 防氧化涂层对IHTC的影响 | 第62-6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5 界面换热系数与成形件微观性能的影响关系 | 第65-71页 |
| 5.1 硼钢热成形热-力-相变耦合关系 | 第65-66页 |
| 5.2 界面换热系数影响下的热成形件微观性能 | 第66-7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