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1 关于气候变化 | 第11页 |
1.2 关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 | 第11页 |
1.3 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 第11-12页 |
1.4 关于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传播的长效运行机制 | 第12-14页 |
2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3 研究方法和方案 | 第15-16页 |
3 浙江省县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现状分析 | 第16-41页 |
3.1 浙江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试点基本情况 | 第16-23页 |
3.1.1 全覆盖县(市、区)建设进度 | 第17-20页 |
3.1.2 浙江省县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现状 | 第20-21页 |
3.1.3 浙江省县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现状 | 第21页 |
3.1.4 浙江省县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接收现状 | 第21-22页 |
3.1.5 浙江省县域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现状 | 第22-23页 |
3.2 德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试点建设情况 | 第23-37页 |
3.2.1 德清县基本概况 | 第23-27页 |
3.2.2 德清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2.3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现状 | 第30-32页 |
3.2.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接收现状 | 第32-37页 |
3.3 县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主要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3.3.1 气象灾害监测方面 | 第37-38页 |
3.3.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面 | 第38页 |
3.3.3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及应用方面 | 第38-39页 |
3.4 县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主要制约因素 | 第39-41页 |
3.4.1 气候变化因素 | 第39页 |
3.4.2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9页 |
3.4.3 社会经济因素 | 第39页 |
3.4.4 法制政策因素 | 第39-40页 |
3.4.5 工作机制因素 | 第40页 |
3.4.6 公众素质因素 | 第40-41页 |
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及公众覆盖率评估方法研究 | 第41-51页 |
4.1 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 第41-42页 |
4.1.1 气象监测站网密度 | 第41页 |
4.1.2 气象要素监测率 | 第41页 |
4.1.3 监测自动化实现率 | 第41页 |
4.1.4 气象灾害监测率 | 第41页 |
4.1.5 气象灾害监测综合能力评估 | 第41-42页 |
4.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 第42-44页 |
4.2.1 气象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 | 第42页 |
4.2.2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时间 | 第42-43页 |
4.2.3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正确率 | 第43页 |
4.2.4 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 | 第43页 |
4.2.5 常规天气预报准确率 | 第43-44页 |
4.2.6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综合能力评估 | 第44页 |
4.3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 第44-45页 |
4.3.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度 | 第44页 |
4.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全网发布平台健全度 | 第44-45页 |
4.3.3 公共场所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施普及率 | 第45页 |
4.3.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效率 | 第45页 |
4.3.5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能力评估 | 第45页 |
4.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 第45-47页 |
4.4.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社会传播机制健全度 | 第45-46页 |
4.4.2 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节点覆盖率 | 第46页 |
4.4.3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社会传播覆盖率 | 第46页 |
4.4.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社会传播能力综合评估方法 | 第46-47页 |
4.5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 第47页 |
4.5.1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公众关注度 | 第47页 |
4.5.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理解度 | 第47页 |
4.5.3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知晓率 | 第47页 |
4.5.4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用能力综合指标 | 第47页 |
4.6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评估方法 | 第47-51页 |
4.6.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率 | 第48页 |
4.6.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效覆盖率 | 第48-51页 |
5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对策研究 | 第51-55页 |
5.1 推进县域气象现代化建设 | 第51-52页 |
5.1.1 建设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 第51页 |
5.1.2 建设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 | 第51-52页 |
5.1.3 建设全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 第52页 |
5.2 推进县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 | 第52-53页 |
5.2.1 推进基层气象工作组织全覆盖 | 第52页 |
5.2.2 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 第52-53页 |
5.2.3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 | 第53页 |
5.3 保障措施 | 第53-55页 |
5.3.1 法律政策保障 | 第53-54页 |
5.3.2 科技人才保障 | 第54页 |
5.3.3 经费投入保障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