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76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小分子氨基化合物的色谱分析 | 第18-44页 |
1.2.1 氨基酸 | 第18-38页 |
1.2.2 儿茶酚胺 | 第38-40页 |
1.2.3 生物胺 | 第40-44页 |
1.3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 第44-46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46-76页 |
第二章 1,3,5,7-四甲基-8-N-羟基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研究 | 第76-87页 |
2.1 引言 | 第76-7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77-81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77页 |
2.2.2 荧光试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77-80页 |
2.2.3 TMBB-Su试剂溶液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第80-81页 |
2.2.4 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81页 |
2.2.5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81页 |
2.2.6 荧光试剂的光稳定性测定 | 第8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4页 |
2.3.1 TMBB-Su及其衍生物的基本荧光性质 | 第81-82页 |
2.3.2 TMBB-Su及其衍生物的光稳定性 | 第82-83页 |
2.3.3 溶液pH值对TMBB-MA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2.3.4 有机溶剂含量变化对TMBB-MA荧光性质的影响 | 第84页 |
2.4 结论 | 第84-85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三章 1,3,5,7-四甲基-8-N-羟基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痕量一级和二级脂肪胺 | 第87-104页 |
3.1 引言 | 第87-8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8-90页 |
3.2.1 仪器 | 第88页 |
3.2.2 试剂 | 第88-8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3.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90-92页 |
3.3.2 TMBB-Su标记二级脂肪胺探讨 | 第92-93页 |
3.3.3 衍生条件的优化 | 第93-96页 |
3.3.4 稳定性实验 | 第96页 |
3.3.5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96页 |
3.3.6 线性回归分析及检测限 | 第96-97页 |
3.3.7 分析应用 | 第97-98页 |
3.4 结论 | 第98-101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1,3,5,7-四甲基-8-N-羟基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生物胺衍生物的新方法研究 | 第104-119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4.2.1 仪器 | 第105-106页 |
4.2.2 试剂 | 第10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4页 |
4.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107-109页 |
4.3.2 衍生条件的优化 | 第109-112页 |
4.3.3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112页 |
4.3.4 线性回归分析及检测限 | 第112-113页 |
4.3.5 分析应用 | 第113-114页 |
4.4 结论 | 第114-116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小鼠组织样品中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119-132页 |
5.1 引言 | 第119-12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0-121页 |
5.2.1 仪器 | 第120页 |
5.2.2 试剂 | 第120-121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9页 |
5.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121-124页 |
5.3.2 衍生条件优化 | 第124-127页 |
5.3.3 稳定性实验 | 第127页 |
5.3.4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127-128页 |
5.3.5 线性回归分析及检测限 | 第128页 |
5.3.6 分析应用 | 第128-129页 |
5.4 结论 | 第129-130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1,3,5,7-四甲基-8-N-羟琥珀酰亚胺丁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标记磷酸化氨基酸的HPLC-荧光检测分析方法研究 | 第132-146页 |
6.1 引言 | 第132-13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3-135页 |
6.2.1 仪器 | 第133页 |
6.2.2 试剂 | 第133-134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34-13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2页 |
6.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135-137页 |
6.3.2 衍生条件的优化 | 第137-140页 |
6.3.3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140页 |
6.3.4 线性回归分析及检测限 | 第140-141页 |
6.3.5 分析应用 | 第141-142页 |
6.4 结论 | 第142-143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
第七章 基于衍生的硒代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第146-160页 |
7.1 引言 | 第146-14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47-149页 |
7.2.1 仪器 | 第147页 |
7.2.2 试剂 | 第147-148页 |
7.2.3 实验方法 | 第148-14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9-156页 |
7.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149-151页 |
7.3.2 衍生条件优化 | 第151-154页 |
7.3.3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154-155页 |
7.3.4 线性回归分析及检测限 | 第155页 |
7.3.5 与硒代氨基酸其它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55-156页 |
7.3.6 分析应用 | 第156页 |
7.4 结论 | 第156-158页 |
7.5 参考文献 | 第158-160页 |
附录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