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视频质量评测方法研究 | 第14-20页 |
2.1 视频质量主观评测方法 | 第14-15页 |
2.2 视频质量客观评测方法 | 第15-16页 |
2.2.1 全参考评测方法 | 第15页 |
2.2.2 部分参考评测方法 | 第15页 |
2.2.3 无参考评测方法 | 第15-16页 |
2.3 视频质量客观评测模型概述 | 第16-19页 |
2.3.1 参数规划模型 | 第16-17页 |
2.3.2 带参数的包层模型 | 第17-18页 |
2.3.3 带参数的码流模型 | 第18页 |
2.3.4 媒体层模型 | 第18页 |
2.3.5 混合模型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网络侧视频质量评测算法 | 第20-42页 |
3.1 经典无参考评测模型介绍 | 第20-24页 |
3.1.1 RFC4445规定的网络视频流的MDI指标 | 第20-21页 |
3.1.2 ITU-T G.1070模型 | 第21-22页 |
3.1.3 基于MPQM的综合马尔科夫模型 | 第22-24页 |
3.1.4 T-V-model模型 | 第24页 |
3.2 网络侧无参考评测算法思想 | 第24-27页 |
3.2.1 源编码损伤 | 第24-25页 |
3.2.2 时延抖动损伤 | 第25-26页 |
3.2.3 滑动时间窗口 | 第26-27页 |
3.3 算法流程与实现 | 第27-36页 |
3.3.1 流程简介 | 第27-29页 |
3.3.2 实现方法 | 第29-3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6-40页 |
3.4.1 实验环境与测试样例 | 第37页 |
3.4.2 测试结果 | 第37-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网络侧视频质量评测模块 | 第42-56页 |
4.1 模块设计 | 第42页 |
4.2 模块实现 | 第42-52页 |
4.2.1 视频数据采集子模块实现 | 第42-48页 |
4.2.2 质量评测子模块实现 | 第48-50页 |
4.2.3 数据清理子模块实现 | 第50-51页 |
4.2.4 评分存储子模块实现 | 第51-52页 |
4.3 测试环境搭建和测试结果 | 第52-55页 |
4.3.1 测试环境 | 第52-54页 |
4.3.2 测试结果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网络侧视频质量评测系统 | 第56-64页 |
5.1 系统框架设计 | 第56-58页 |
5.1.1 视频实时评分模块 | 第56-57页 |
5.1.2 评分统计模块 | 第57页 |
5.1.3 图形化显示模块 | 第57-58页 |
5.2 系统工作流程 | 第58页 |
5.3 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 | 第58-59页 |
5.3.1 视频评分读取统计实现 | 第58-59页 |
5.3.2 视频评分显示实现 | 第59页 |
5.4 系统运行情况与测试结果 | 第59-62页 |
5.4.1 系统运行情况 | 第59-60页 |
5.4.2 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5.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4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