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3页 |
1.1 中空纳米材料 | 第16-29页 |
1.1.1 中空纳米材料概述 | 第16页 |
1.1.2 中空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16-26页 |
1.1.3 中空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6-29页 |
1.2 三维有序大孔纳米材料 | 第29-37页 |
1.2.1 三维有序大孔纳米材料概述 | 第29-30页 |
1.2.2 三维有序大孔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30-34页 |
1.2.3 三维有序大孔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34-37页 |
1.3 石墨烯基复合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37-38页 |
1.4 分级纳米结构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38-51页 |
1.4.1 分级纳米结构在药物运输和缓释中的应用 | 第38-42页 |
1.4.2 分级纳米结构在基因运输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1.4.3 分级纳米结构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44-47页 |
1.4.4 分级纳米结构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 第47-49页 |
1.4.5 分级纳米结构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51-53页 |
1.5.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51-5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第二章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中空介孔纳米微球(Fe@m-SiO_2@Y_2O_3:RE@m-SiO_2,RE=Eu、Tb或Yb/Er)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 第53-94页 |
2.1 引言 | 第53-5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5-62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2.2.2 药物载体的合成 | 第56-60页 |
2.2.3 载药实验 | 第60页 |
2.2.4 药物载入方法 | 第60-61页 |
2.2.5 药物的缓释方法 | 第61页 |
2.2.6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中空介孔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61-6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92页 |
2.3.1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明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62-63页 |
2.3.2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3-65页 |
2.3.3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65-70页 |
2.3.4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70-74页 |
2.3.5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77页 |
2.3.6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磁学性能分析 | 第77-79页 |
2.3.7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荧光特性分析 | 第79-82页 |
2.3.8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载药及缓释性能研究 | 第82-90页 |
2.3.9 单壳层、多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 第90-92页 |
2.3.10 磁、光双功能多壳层介孔中空纳米微球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9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三章 贵金属内负载型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M/CeO_2,M=Au、Pd和Au-Pd)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94-117页 |
3.1 引言 | 第94-9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5-99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5页 |
3.2.2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95-97页 |
3.2.3 参比样品的合成 | 第97页 |
3.2.4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97-98页 |
3.2.5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98-99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9-116页 |
3.3.1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99页 |
3.3.2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物相分析 | 第99-100页 |
3 3.3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100-104页 |
3.3.4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贵金属负载量分析 | 第104页 |
3.3.5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104-106页 |
3.3.6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106-112页 |
3.3.7 单壳层中空纳米微球高催化性能的机理 | 第112-11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四章 双贵金属负载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CeO_2/M@M/TiO_2,M=Au和/或Pd)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7-144页 |
4.1 引言 | 第117-11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8-124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18-119页 |
4.2.2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119-121页 |
4.2.3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121-123页 |
4.2.4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123-124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4-143页 |
4.3.1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124-125页 |
4.3.2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125-130页 |
4.3.3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130-132页 |
4.3.4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32-133页 |
4.3.5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133-135页 |
4.3.6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紫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135-136页 |
4.3.7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136-137页 |
4.3.8 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37-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五章 贵金属Pd负载“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Pd@TiO_2/Pd@TiO_2)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144-181页 |
5.1 引言 | 第144-14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45-151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45-146页 |
5.2.2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146-149页 |
5.2.3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149-150页 |
5.2.4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150-151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51-179页 |
5.3.1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151-153页 |
5.3.2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的尺寸、形貌和构造分析 | 第153-161页 |
5.3.3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相结构和表面结构分析 | 第161-165页 |
5.3.4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氧化还原特性分析 | 第165-168页 |
5.3.5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第168-169页 |
5.3.6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169-178页 |
5.3.7 “蛋黄-双壳”型双壳层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活性增强效应 | 第178-1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六章 贵金属Pd负载“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Pd/m-TiO_2/Pd@m-SiO_2)的可控制备、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181-208页 |
6.1 引言 | 第181-18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82-187页 |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82-183页 |
6.2.2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183-185页 |
6.2.3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185-186页 |
6.2.4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186-187页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87-206页 |
6.3.1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187-189页 |
6.3.2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189-194页 |
6.3.3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物相和孔构分析 | 第194-196页 |
6.3.4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第196-197页 |
6.3.5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活性组分价态和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197-198页 |
6.3.6 “壳中壳”型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198-2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七章 贵金属Pt负载型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SiO_2@SnO_2@RGO/Pt@m-SiO_2)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208-240页 |
7.1 引言 | 第208-210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210-213页 |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0-211页 |
7.2.2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 第211-212页 |
7.2.3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 | 第212-213页 |
7.2.4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213页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13-239页 |
7.3.1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 | 第213-214页 |
7.3.2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物相分析 | 第214-216页 |
7.3.3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216-224页 |
7.3.4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第224-226页 |
7.3.5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组成分析 | 第226-228页 |
7.3.6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荧光特性分析 | 第228-229页 |
7.3.7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 第229-230页 |
7.3.8 多壳层石墨烯基中空纳米微球的催化性能 | 第230-23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39-240页 |
第八章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2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240-274页 |
8.1 引言 | 第240-242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242-246页 |
8.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页 |
8.2.2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242-244页 |
8.2.3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44-245页 |
8.2.4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245-246页 |
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46-272页 |
8.3.1 三维有序大孔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第246页 |
8.3.2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 | 第246-251页 |
8.3.3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组成和相结构分析 | 第251-253页 |
8.3.4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第253-255页 |
8.3.5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表面元素价态分析 | 第255-260页 |
8.3.6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表面还原特性分析 | 第260-262页 |
8.3.7 三维有序大孔Pt/CeO_2-Co_3O_4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 | 第262-27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272-274页 |
第九章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274-301页 |
9.1 引言 | 第274-275页 |
9.2 实验部分 | 第275-278页 |
9.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5-276页 |
9.2.2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276页 |
9.2.3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76-277页 |
9.2.4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测试 | 第277-278页 |
9.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8-300页 |
9.3.1 PMMA模板微球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278页 |
9.3.2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物相和晶粒尺寸分析 | 第278-280页 |
9.3.3 三维有序大孔 Pt/TiO_2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第280-285页 |
9.3.4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紫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285页 |
9.3.5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285-287页 |
9.3.6 三维有序大子L Pt/TiO_2纳米材料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 第287-288页 |
9.3.7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及其中间产物的表面元素组成和官能团分析 | 第288-290页 |
9.3.8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表面还原性能分析 | 第290页 |
9.3.9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荧光特性分析 | 第290-292页 |
9.3.10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 | 第292-299页 |
9.3.11 三维有序大孔Pt/TiO_2纳米材料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299-300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300-301页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01-304页 |
10.1 全文总结 | 第301-303页 |
10.2 展望 | 第303-304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340页 |
致谢 | 第340-342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2-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