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Contents | 第14-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砷形态化合物 | 第18-22页 |
1.1.1 砷的存在形式 | 第18页 |
1.1.2 砷的毒性 | 第18-20页 |
1.1.3 人类食物链中的砷形态 | 第20-22页 |
1.1.3.1 水稻中的砷形态 | 第20页 |
1.1.3.2 海产品中的砷形态 | 第20页 |
1.1.3.3 中药中砷形态 | 第20-21页 |
1.1.3.4 畜禽肉制品中砷形态 | 第21页 |
1.1.3.5 食用菌中砷形态 | 第21-22页 |
1.2 砷形态的前处理方法及分离检测方法 | 第22-26页 |
1.2.1 砷形态的前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1.2.2 砷形态的分离检测方法 | 第23-26页 |
1.2.2.1 高效液相色谱与紫外检测联用技术 | 第23页 |
1.2.2.2 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吸收联用技术 | 第23-24页 |
1.2.2.3 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技术 | 第24页 |
1.2.2.4 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技术 | 第24-25页 |
1.2.2.5 高效液相色谱与有机质谱联用技术 | 第25页 |
1.2.2.6 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技术 | 第25-2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雄黄在大鼠肝肾中代谢产物的方法研究 | 第28-4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1.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28-29页 |
2.1.3 标准溶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 第29-30页 |
2.1.4 染毒方法 | 第30页 |
2.1.5 总砷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1.6 质谱与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2.1.7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7页 |
2.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32页 |
2.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2-35页 |
2.2.2.1 Hamilton PRP-X100色谱柱作分析柱 | 第32-33页 |
2.2.2.2 Dionex IonPac AS19色谱柱作分析柱 | 第33页 |
2.2.2.3 流动相pH值及流速的优化 | 第33-35页 |
2.2.3 ~(40)Ar~(35)Cl干扰的影响 | 第35页 |
2.2.4 各砷形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 第35-36页 |
2.2.5 提取液存储条件的考察 | 第36-39页 |
2.2.6 方法的检出限及线性范围 | 第39-40页 |
2.2.7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40-42页 |
2.2.8 肝、肾中总砷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2.2.9 雄黄、饲料及CMC含砷情况 | 第43页 |
2.2.10 Wistar大鼠肝、肾中砷形态分析 | 第43-47页 |
2.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畜禽肉制品中八种砷形态化合物 | 第48-6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1.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8页 |
3.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48页 |
3.1.3 标准溶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 第48-50页 |
3.1.4 质谱与色谱条件 | 第50-51页 |
3.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方法 | 第5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1-55页 |
3.2.1.1 色谱柱的选择 | 第51-52页 |
3.2.1.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2-53页 |
3.2.1.3 pH值的优化 | 第53-55页 |
3.2.2 甲醇作改性剂对砷信号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3 ArCl干扰的影响 | 第56页 |
3.2.4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56-59页 |
3.2.4.1 提取剂的选择 | 第56-57页 |
3.2.4.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57-59页 |
3.2.5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第59-61页 |
3.2.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61页 |
3.2.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61-64页 |
3.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猪浓缩饲料中无机砷及有机砷形态化合物 | 第66-7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4.1.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6页 |
4.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66页 |
4.1.3 标准溶液及流动相的配制 | 第66-67页 |
4.1.4 质谱与色谱条件 | 第67页 |
4.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方法 | 第67-6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68-69页 |
4.2.2 ArCl干扰的影响 | 第69-70页 |
4.2.3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70页 |
4.2.4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第70-72页 |
4.2.5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72-73页 |
4.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73-74页 |
4.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6-77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77页 |
5.3 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录用或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