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MsPGN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扶肾降浊方的保护作用 | 第17-27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0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1.1.2 实验动物分组及MsPGN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17页 |
1.1.3 实验药物 | 第17-18页 |
1.1.4 给药方法 | 第18页 |
1.1.5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1.1.6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1.1.7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18-19页 |
1.1.8 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19页 |
1.1.9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1.2 结果 | 第20-23页 |
1.2.1 大鼠的一般状况 | 第20页 |
1.2.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 | 第20-21页 |
1.2.3 扶肾降浊方对BUN、SCr、β2-MG的影响 | 第21-23页 |
1.2.4 肾脏病理观察 | 第23页 |
1.3 讨论 | 第23-24页 |
1.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1.3.2 扶肾降浊方对 24h尿蛋白、BUN、Scr与 β_2-MG的影响 | 第24页 |
1.3.3 扶肾降浊方对肾间质纤维化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24页 |
1.4 小结 | 第24-25页 |
附图片 | 第25-27页 |
二、扶肾降浊方对MsPGN大鼠肾纤维化TGF-β_1-Smads-IL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27-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7页 |
2.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第27页 |
2.1.3 实验标本 | 第2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1.5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6 免疫组化法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2.1.7 免疫组化法步骤 | 第28-29页 |
2.1.8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第29页 |
2.1.9 统计学方法 | 第29页 |
2.2 结果 | 第29-31页 |
2.2.1 TGF-β_1 蛋白表达情况 | 第30页 |
2.2.2 Smad3蛋白表达情况 | 第30-31页 |
2.2.3 ILK蛋白表达情况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2.3.1 扶肾降浊方对TGF-β_1的调节作用 | 第31-32页 |
2.3.2 扶肾降浊方对Smad3的抑制作用 | 第32-33页 |
2.3.3 扶肾降浊方对ILK的调控作用 | 第33页 |
2.4 小结 | 第33-35页 |
附图片 | 第35-38页 |
三、扶肾降浊方对MsPGN肾纤维化大鼠BMP-7、HGF的调节作用 | 第38-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8页 |
3.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第38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1.5 免疫组化法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8页 |
3.1.6 免疫组化法步骤 | 第38页 |
3.1.7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第38页 |
3.1.8 统计学方法 | 第38-39页 |
3.2 结果 | 第39-40页 |
3.2.1 BMP-7 蛋白表达情况 | 第39-40页 |
3.2.2 HGF蛋白表达情况 | 第40页 |
3.3 讨论 | 第40-41页 |
3.3.1 扶肾降浊方对BMP-7 的调节作用 | 第40-41页 |
3.3.2 扶肾降浊方对HGF的调节作用 | 第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附图片 | 第42-44页 |
四、扶肾降浊方对MsPGN肾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ColⅠ的调节作用 | 第44-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4页 |
4.1.2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 第44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4.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44页 |
4.1.5 免疫组化法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4页 |
4.1.6 免疫组化法步骤 | 第44页 |
4.1.7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第44页 |
4.1.8 统计学方法 | 第44页 |
4.2 ColⅠ蛋白表达情况 | 第44-46页 |
4.2.1 ColⅠ蛋白表达情况 | 第44-46页 |
4.3 讨论 | 第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附图片 | 第47-48页 |
五、讨论 | 第48-56页 |
5.1 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 | 第48-49页 |
5.2 系膜增生性肾炎肾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49-52页 |
5.2.1 中医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病因的理解 | 第49-50页 |
5.2.2 中医对系膜增生性肾炎间质纤维化的病机认识 | 第50-52页 |
5.3 扶肾降浊方的立法依据 | 第52-54页 |
5.4 扶肾降浊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 第54-56页 |
5.4.1 保护肾小管,改善肾功能 | 第54页 |
5.4.2 减轻肾间质病理损害 | 第54页 |
5.4.3 抑制促纤维化因子分泌,促进抗纤维化因子的释放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综述 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中医复方防治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66-8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