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5.1 国外理论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5.2 国内理论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营建要点分析 | 第19-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带状滨水公园 | 第19页 |
2.1.2 游憩空间 | 第19-20页 |
2.2 带状滨水公园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1 连续性 | 第20-21页 |
2.2.2 渗透性 | 第21页 |
2.2.3 过渡性 | 第21页 |
2.2.4 亲水性 | 第21页 |
2.2.5 开放性 | 第21-22页 |
2.3 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分类 | 第22页 |
2.4 带状滨水公园游憩空间的景观营建要点分析 | 第22-28页 |
2.4.1 空间序列 | 第22-24页 |
2.4.2 视线廊道 | 第24页 |
2.4.3 交通系统 | 第24-26页 |
2.4.4 游憩者需求 | 第26-27页 |
2.4.5 游憩活动 | 第27-28页 |
2.4.6 游憩意象营造 | 第28页 |
2.5 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分析 | 第28-32页 |
2.5.1 美国路易斯维尔市滨河公园 | 第28-31页 |
2.5.2 中国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 | 第31-32页 |
3.珠三角地区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案例调查研究 | 第32-90页 |
3.1 珠三角地区带状滨水公园建设概况 | 第32-38页 |
3.1.1 珠三角概况 | 第32-33页 |
3.1.2 珠三角地区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3.1.3 重点调研对象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 深圳市深圳湾公园 | 第38-62页 |
3.2.1 概况 | 第38-39页 |
3.2.2 整体设计分析 | 第39-48页 |
3.2.3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 第48-56页 |
3.2.4 游憩设施设计分析 | 第56-60页 |
3.2.5 游憩意象营造 | 第60-62页 |
3.3 佛山新城滨河公园 | 第62-83页 |
3.3.1 概况 | 第62-63页 |
3.3.2 整体设计分析 | 第63-71页 |
3.3.3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 第71-77页 |
3.3.4 游憩设施设计分析 | 第77-82页 |
3.3.5 游憩意象营造 | 第82-83页 |
3.4 案例综合对比分析 | 第83-90页 |
3.4.1 整体设计对比 | 第83-85页 |
3.4.2 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营造对比 | 第85-87页 |
3.4.3 游憩设施设计对比 | 第87-88页 |
3.4.4 游憩意象营造对比 | 第88-89页 |
3.4.5 调研案例的特色与不足 | 第89-90页 |
4.带状滨水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营建策略整合 | 第90-99页 |
4.1 合理布局游憩空间 | 第90-93页 |
4.1.1 城市肌理的延续 | 第90-91页 |
4.1.2 多样的空间序列组织 | 第91-92页 |
4.1.3 视线廊道的延伸 | 第92-93页 |
4.2 游憩空间功能开发 | 第93-95页 |
4.2.1 挖掘潜在的游憩活动 | 第93页 |
4.2.2 构建全时性的游憩空间 | 第93-94页 |
4.2.3 引入正能量的公众活动 | 第94-95页 |
4.3 游憩空间品质塑造 | 第95-97页 |
4.3.1 塑造优质的慢行空间 | 第95-96页 |
4.3.2 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 第96-97页 |
4.3.3 充分利用水面的岸线设计 | 第97页 |
4.4 游憩意象搭建 | 第97-99页 |
4.4.1 空间的可识别性搭建 | 第97-98页 |
4.4.2 游人的心理可达性搭建 | 第98-99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讨论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