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概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集团诉讼制度与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10-13页 |
一、集团诉讼制度 | 第10页 |
二、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10-11页 |
三、集团诉讼制度与代表人诉讼制度区别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 第13-15页 |
一、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概念 | 第13页 |
二、反垄断集团诉讼的类型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构建我国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我国现有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 | 第15-18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我国现有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一、弥补立法缺失 | 第18-19页 |
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一、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成功借鉴经验 | 第20页 |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条件的成熟 | 第20-21页 |
三、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启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域外群体性诉讼制度对我国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构建的启示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原告资格认定制度 | 第22-23页 |
一、美国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 | 第22-23页 |
二、日本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 | 第23页 |
第二节 损害赔偿制度 | 第23-24页 |
一、美国三倍损害赔偿制度 | 第23-24页 |
二、德国收缴利润之诉 | 第24页 |
第三节 集团诉讼退出机制 | 第24-27页 |
一、美国集团诉讼退出机制 | 第24-26页 |
二、域外国家(地区)对待退出机制的两极态度 | 第26-27页 |
第四节 集团诉讼和解机制 | 第27-29页 |
一、美国集团诉讼和解机制法院审查制度 | 第27-28页 |
二、美国集团诉讼和解机制中法院的持续义务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设想 | 第29-37页 |
第一节 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提起条件界定 | 第29-31页 |
一、原告资格的主体范围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界定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反垄断集团诉讼制度举证责任分配 | 第31-32页 |
一、举证责任倒置 | 第31页 |
二、审前证据开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引进集团诉讼制度退出机制 | 第32-33页 |
一、移植美国集团诉讼制度退出机制 | 第32页 |
二、退出机制与实体处分权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33-35页 |
一、设定三倍损害赔偿标准 | 第33-34页 |
二、设定最低损害赔偿标准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建立法院监督制约机制 | 第35-37页 |
一、提升法院在集团诉讼中发挥的作用 | 第35页 |
二、和解机制上的法院监督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