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9页 |
1.2 文献述评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现有研究评价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联动与“股经背离”的理论解释 | 第17-28页 |
2.1 股经联动的理论模型分析 | 第17-20页 |
2.1.1 价值投资学派 | 第17页 |
2.1.2 股利贴现模型(DDM) | 第17-20页 |
2.2 股经良性联动作用机制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宏观经济周期对股价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0页 |
2.2.2 货币流动性对股价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0-21页 |
2.2.3 市场利率对股价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1-22页 |
2.2.4 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22页 |
2.2.5 消费和投资对股市影响机理分析 | 第22-23页 |
2.3“股经背离”的理论解释 | 第23-28页 |
2.3.1 背离理论假说 | 第23-26页 |
2.3.2 中国式“股经背离”现象的概况 | 第26-28页 |
3 中国式“股经背离”现象的实证模型分析与变量选取 | 第28-36页 |
3.1 样本空间的选取 | 第28页 |
3.2 研究变量的选取和预处理 | 第28-33页 |
3.2.1 股价指数及股市收益率波动序列的选取 | 第28-29页 |
3.2.2 宏观经济层面变量的选取 | 第29-31页 |
3.2.3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1-33页 |
3.3 ARCH模型 | 第33-34页 |
3.3.1 ARCH模型介绍 | 第33页 |
3.3.2 ARCH效应检验 | 第33-34页 |
3.4 GARCH模型的估计 | 第34-35页 |
3.5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35-36页 |
4 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层面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6-49页 |
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36-37页 |
4.2 我国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4.2.1 均值方程的确立 | 第37-38页 |
4.2.2 ARCH 效应 LM 检验 | 第38-39页 |
4.2.3 GARCH和E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 第39-42页 |
4.3 中国式“股经背离”现象的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4.3.1 VAR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3.2 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第43-44页 |
4.3.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4-46页 |
4.3.4 方差分解 | 第46-47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47-49页 |
5 我国“股经背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分析 | 第49-58页 |
5.1 中国股市“畸形”的运行 | 第49-51页 |
5.2 中国股市参与者行为约束下股市的背离 | 第51-54页 |
5.2.1 投资者投资品种的约束 | 第51-52页 |
5.2.2 投资者投资理念非理性 | 第52-54页 |
5.3 上市公司的行为与“股经背离” | 第54页 |
5.4 促进我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良性联动的对策建议 | 第54-58页 |
5.4.1 宏观方面 | 第54-56页 |
5.4.2 微观方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