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河流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 河流系统中浮游藻类与其生境的响应关系 | 第11页 |
1.3 河流藻类水华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河流水华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3.2 国内河流水华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4 水源地藻类水华的危害与影响 | 第13页 |
1.5 藻类水华预警与综合控制技术 | 第13-15页 |
1.5.1 藻类水华预警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1.5.2 藻类水华综合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7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6-18页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贺江流域概况 | 第18-19页 |
2.2 采样时间和频率 | 第19页 |
2.3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19页 |
2.3.1 水质分析 | 第19页 |
2.3.2 浮游藻类分析 | 第19页 |
2.4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3 贺江流域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 第21-31页 |
3.1 采样时间与点位设置 | 第21-22页 |
3.2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3.3.1 贺江水环境状况 | 第22页 |
3.3.2 贺江浮游藻类群落特征 | 第22-25页 |
3.3.3 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 第25页 |
3.3.4 浮游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25-27页 |
3.4 讨论 | 第27-29页 |
3.4.1 贺江浮游藻类群落特征 | 第27-28页 |
3.4.2 贺江浮游藻类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贺江上游龟石水库蓝藻水华暴发的特征研究 | 第31-43页 |
4.1 采样时间与点位设置 | 第31-32页 |
4.2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32-3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4.3.1 龟石水库水环境状况 | 第33-34页 |
4.3.2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动态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4.3.3 水库集水区内污染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贺江中游合面狮水库甲藻水华暴发特征研究 | 第43-54页 |
5.1 采样时间与点位设置 | 第43-44页 |
5.2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4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5.3.1 合面狮水库水环境状况 | 第44-46页 |
5.3.2 合面狮水库水文水动力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5.3.3 合面狮水库藻细胞密度时空分布 | 第48-49页 |
5.3.4 合面狮水库叶绿素a浓度及优势种的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5.3.5 浮游藻类和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5.4 讨论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讨论 | 第54-57页 |
6.1 贺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 | 第54页 |
6.2 龟石水库风险防控—污染源削减 | 第54-55页 |
6.3 合面狮水库风险防控—水动力调控 | 第55-56页 |
6.4 贺江流域水华应急措施 | 第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