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再造:家庭农场与村庄治理能力发育--以河南万庄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12-15页 |
(一) “秩序”与社会治理 | 第13-14页 |
(二) “村庄秩序”与村庄治理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一) 分析框架 | 第15-16页 |
(二)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的万庄村社会生态秩序 | 第18-24页 |
一、由远及近的村庄坐标 | 第18-19页 |
二、万庄经济生活面貌 | 第19-24页 |
(一) 乡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 第19-20页 |
(二) 万庄政治 | 第20-22页 |
(三) 文化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空心化村落下的碎片化治理 | 第24-29页 |
一、村庄空心化现象 | 第24-26页 |
(一) 村庄人员外流 | 第24-25页 |
(二) 农业人员老龄化 | 第25-26页 |
二、村庄秩序的离散性 | 第26-27页 |
(一) 村干部无所事事 | 第26页 |
(二) 村庄精英的“一亩三分地” | 第26页 |
(三) 村民遇事不找村委 | 第26-27页 |
三、村庄治理的碎片化 | 第27-29页 |
(一) 村党委与村委会之间权责的碎片化 | 第27-28页 |
(二) 村两委与村自组织之间权责的碎片化 | 第28页 |
(三) 村民之间的权力碎片化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活源造血”:家庭农场重塑村庄政治权威 | 第29-36页 |
一、政策下乡:村庄“活”起来 | 第29-31页 |
(一) 乡镇与村庄双向互动增强 | 第29页 |
(二) 村干部与村民走向“合作” | 第29-30页 |
(三) 村庄精英回流 | 第30页 |
(四) 资本入村“暖”人心 | 第30-31页 |
二、家庭农场:村庄权威重塑的有效途径 | 第31-34页 |
(一) 家庭农场对村庄精英的整合 | 第31-33页 |
(二) 家庭农场对村庄权力结构的整合 | 第33页 |
(三) 家庭农场对村庄治理能力的提升 | 第33-34页 |
三、家庭农场:助推熟人社会网络化 | 第34-36页 |
(一) 熟人社会中的亲缘网 | 第34页 |
(二) 村庄区域内的地缘网 | 第34-35页 |
(三) 乡村治理中的权力网 | 第35页 |
(四) 土地流转中的利益网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文化聚集:家庭农场对村庄文化的整合 | 第36-42页 |
一、传统文化复苏带来的聚集效应 | 第36-37页 |
(一) 村委会搭平台,修建戏台 | 第36页 |
(二) 村庄精英出钱,请来戏班 | 第36-37页 |
(三) 村民享受,乐享戏曲文化 | 第37页 |
二、基督教文化渗入重塑村民关系 | 第37-40页 |
(一) 活在当下:只信耶稣不信佛 | 第38页 |
(二) 熟人教友圈:宗教文化的圈层化倾向 | 第38-39页 |
(三) 静心化戾:基督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 | 第39-40页 |
三、农民休闲文化的兴起 | 第40-42页 |
(一) 修建村庄广场,农民休闲有地方 | 第40页 |
(二) 闲暇时间增多,农民休闲有时间 | 第40页 |
(三) 广场舞兴起,农民休闲有内容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秩序再造:村庄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 第42-49页 |
一、家庭农场对村民生活秩序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一) 家庭农场对村民身份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 家庭农场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家庭农场对村庄秩序运行机制的改造 | 第44-49页 |
(一) 乡土逻辑:传统村庄秩序的保障 | 第44-45页 |
(二) 农民合作维系村庄秩序 | 第45-46页 |
(三) 家庭农场对村庄秩序的改造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