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似说的形成与当代建构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五、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知音现象的历史考察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知音现象 | 第17-20页 |
| 一、历史人物的知音现象 | 第17-19页 |
| 二、经典文学中的知音现象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知音情结的心理学探讨 | 第20-22页 |
| 一、人类的精神需要与知音情结 | 第20-21页 |
| 二、孤独意识、漂泊感与知音情结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知音情结的文化意义 | 第22-24页 |
| 一、知己意识与知音情结 | 第22-24页 |
| 二、知音情结的影响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历史的典故化与地方化:知音传说的两大成因 | 第26-43页 |
| 第一节 古籍中的事件片段 | 第26-31页 |
| 一、事件一: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 | 第26-28页 |
| 二、事件二:伯牙弹琴,六马仰秣 | 第28页 |
| 三、事件三: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 | 第28-29页 |
| 四、事件四:伯牙东海移情 | 第29-30页 |
| 五、事件五:中期对昭王问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事件的典故化 | 第31-34页 |
| 一、叹恨知音稀少,渴望才华被赏识 | 第32-33页 |
| 二、不求理解,自娱自乐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事件地方化 | 第34-41页 |
| 一、地方化的文学原则 | 第34-38页 |
| 二、传说的形成:知音风物传说与知音纪念物 | 第38-40页 |
| 三、传说的扩展:口头传说与书面创作的互动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知音传说的当代建构 | 第43-58页 |
| 第一节 知音母题的当代价值 | 第43-45页 |
| 一、知音母题的内涵 | 第43-44页 |
| 二、知音母题对当代人的启示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建构背景 | 第45-47页 |
| 一、武汉市人文新区建设与城市品牌的打造 | 第45-46页 |
| 二、全国非遗保护热潮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文化建构 | 第47-52页 |
| 一、主题公园建设 | 第47-48页 |
| 二、知音故里的整治与开发 | 第48-49页 |
| 三、城市品牌建设 | 第49-52页 |
| 第四节 意义建构 | 第52-56页 |
| 一、初始意义与延伸意义 | 第52-53页 |
| 二、现代意义 | 第53-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