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创新型城市培育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路线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界定 | 第18页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 创新生态系统 | 第19页 |
2.4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案例分析 | 第22-31页 |
3.1 国外创新型城市 | 第22-25页 |
3.1.1 川崎 | 第22-23页 |
3.1.2 班加罗尔 | 第23-24页 |
3.1.3 鲁尔区 | 第24-25页 |
3.1.4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 | 第25页 |
3.2 国内创新型城市 | 第25-29页 |
3.2.1 深圳 | 第25-26页 |
3.2.2 武汉 | 第26-27页 |
3.2.3 苏州 | 第27-29页 |
3.2.4 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 | 第29页 |
3.3 案例总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机制分析与培育模型 | 第31-42页 |
4.1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 第31-35页 |
4.1.1 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 第31-32页 |
4.1.2 创新生态系统子系统 | 第32-35页 |
4.2 创新生态系统动力研究 | 第35-39页 |
4.2.1 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制分析 | 第35-37页 |
4.2.2 创新型城市演进的因果回路图的解释 | 第37-38页 |
4.2.3 创新型城市运行的动力机制 | 第38-39页 |
4.3 创新型城市培育模型构建 | 第39-42页 |
第五章 山西省创新型城市发展水平分析 | 第42-6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2-45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2页 |
5.1.2 指标的选取 | 第42-43页 |
5.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45页 |
5.2 创新型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第45-48页 |
5.2.1 评价方法介绍 | 第45页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5.2.3 原始数据的处理 | 第47-48页 |
5.2.4 创新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48页 |
5.3 创新型城市发展水平评价与聚类分析 | 第48-55页 |
5.3.1 指标体系指标值原始数据 | 第49-51页 |
5.3.2 创新型城市发展指数计算 | 第51-52页 |
5.3.3 创新型城市发展指数聚类过程处理 | 第52-54页 |
5.3.4 创新型城市发展指数聚类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基于创新型城发展指数与创新要素评价分析 | 第55-64页 |
5.4.1 创新型城市发展指数与分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5.4.2 创新发展指数与创新要素评价 | 第56-60页 |
5.4.3 山西省创新型城市创新要素分析 | 第60-64页 |
第六章 山西省创新型城市培育路径 | 第64-72页 |
6.1 基于生命周期的创新型城市培育 | 第64-67页 |
6.1.1 创新型城市生命周期 | 第64-65页 |
6.1.2 不同生命周期的创新型城市培育 | 第65-67页 |
6.2 山西省创新型城市培育路径 | 第67-7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