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9页 |
1.1 超分子概述 | 第11-13页 |
1.1.1 超分子的发展史 | 第11页 |
1.1.2 超分子化学 | 第11-12页 |
1.1.3 典型的四代超分子体系 | 第12-13页 |
1.2 环糊精概述 | 第13-20页 |
1.2.1 环糊精的发展史 | 第13页 |
1.2.2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特性 | 第13-15页 |
1.2.3 环糊精的衍生物 | 第15-17页 |
1.2.4 环糊精的包合物 | 第17-19页 |
1.2.5 环糊精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1.3 β-环糊精概述 | 第20-23页 |
1.3.1 β-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特性 | 第20-21页 |
1.3.2 β-环糊精的衍生物 | 第21-22页 |
1.3.3 β-环糊精的包合物 | 第22页 |
1.3.4 β-环糊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5 β-环糊精的应用前景 | 第23页 |
1.4 药物分析 | 第23-25页 |
1.4.1 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2 药物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荧光素类染料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6 本课题的工作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竞争包合荧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普萘洛尔 | 第29-3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2.1.1 仪器 | 第29页 |
2.1.2 试剂 | 第29-30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2.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30-31页 |
2.2.2 反应机理推断 | 第31-33页 |
2.2.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3-34页 |
2.2.4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34页 |
2.2.5 分析应用 | 第34-35页 |
2.3 结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高灵敏荧光法测定盐酸雷尼替丁 | 第37-4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1.1 仪器 | 第37页 |
3.1.2 试剂 | 第37-3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3.2.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38-39页 |
3.2.2 反应机理推断 | 第39-40页 |
3.2.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3.2.4 共存组分的干扰 | 第41页 |
3.2.5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41页 |
3.2.6 样品测定 | 第41-42页 |
3.3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以N-溴代丁二酰亚胺为氧化剂的高灵敏氧化还原荧光法测定法莫替丁 | 第43-5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4.1.1 仪器 | 第43页 |
4.1.2 试剂与材料 | 第43-44页 |
4.1.3 实验过程 | 第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2.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44-45页 |
4.2.2 反应过程 | 第45-46页 |
4.2.3 反应机理推断 | 第46页 |
4.2.4 β-环糊精催化机理推断 | 第46-47页 |
4.2.5 实验最优条件 | 第47-50页 |
4.2.6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50页 |
4.2.7 共存组分的影响 | 第50页 |
4.2.8 实际药物的测定 | 第50-51页 |
4.3 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高灵敏氧化还原荧光法测定西咪替丁 | 第53-61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5.1.1 仪器 | 第53页 |
5.1.2 试剂 | 第53-54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5.2.1 荧光发射光谱 | 第54-55页 |
5.2.2 反应机理推断 | 第55-56页 |
5.2.3 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58页 |
5.2.4 选择性 | 第58页 |
5.2.5 标准曲线、检测限及精密度 | 第58页 |
5.2.6 样品分析 | 第58-59页 |
5.3 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