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46页 |
第一章 转基因抗虫作物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18-28页 |
1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发概况 | 第18-21页 |
1.1 抗虫基因 | 第19页 |
1.2 抗虫基因的转化 | 第19-20页 |
1.3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培育与应用 | 第20-21页 |
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潜在风险 | 第21-25页 |
2.1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 第21-24页 |
2.1.1 对非靶标植食昆虫的影响 | 第21-22页 |
2.1.2 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 第22页 |
2.1.3 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 第22-24页 |
2.2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 第24页 |
2.3 靶标害虫适应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风险 | 第24-25页 |
3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25-28页 |
3.1 转基因抗虫作物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第25页 |
3.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抗虫作物花粉对非靶标昆虫的生态风险 | 第28-37页 |
1 转基因抗虫作物花粉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 第28-30页 |
2 转基因抗虫作物花粉对非靶标昆虫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1 转基因花粉中毒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30-31页 |
2.2 非靶标昆虫与转基因花粉的接触机率 | 第31-32页 |
2.2.1 转基因抗虫作物生产、释放花粉的能力 | 第31页 |
2.2.2 非靶标昆虫发生与转基因抗虫作物扬花期的重迭程度 | 第31-32页 |
2.2.3 转基因花粉的田间飘移扩散和分布 | 第32页 |
2.2.4 非靶标昆虫的行为生态学 | 第32页 |
3 转基因抗虫作物花粉对非靶标昆虫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2-33页 |
4 展望 | 第33-37页 |
第三章 苏云金杆菌研究进展 | 第37-46页 |
1 Bt由来及其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37-39页 |
1.1 Bt重要事件回顾 | 第37页 |
1.2 Bt的作用机制 | 第37-38页 |
1.3 Bt杀虫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 | 第38-39页 |
1.3.1 ICPs的结构特征 | 第38页 |
1.3.2 杀虫晶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38-39页 |
2 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 第39-40页 |
3 现有转Bt作物的概况 | 第40-46页 |
第二部分 转Bt基因抗虫水稻花粉对家蚕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 第46-112页 |
第四章 转Bt基因水稻花粉对家蚕的毒理学效应 | 第47-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1.1 供试水稻品系 | 第47-48页 |
1.2 供试家蚕品种 | 第48页 |
1.3 供试桑树品种 | 第48页 |
1.4 水稻花粉田间采集 | 第48页 |
1.5 生物测定 | 第48页 |
1.6 Bt水稻花粉中毒素蛋白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页 |
2.1 不同Bt水稻品系花粉中毒素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49页 |
2.2 家蚕幼虫对Bt水稻花粉敏感性的测定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3页 |
第五章 转Bt基因水稻花粉对家蚕的生物学效应 | 第53-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3-54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2.1 幼虫期相关生物学指标 | 第54-55页 |
2.1.1 幼虫存活率 | 第54-55页 |
2.1.2 幼虫历期与体重 | 第55页 |
2.2 蛹期相关生物学指标 | 第55-56页 |
2.3 成虫期相关生物学指标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65页 |
第六章 转Bt基因水稻花粉对家蚕的行为学效应 | 第65-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1.2.1 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水稻花粉的取食选择行为 | 第65页 |
1.2.2 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浓度花粉的取食选择行为 | 第65-66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2.1 家蚕幼虫对不同水稻花粉的取食选择 | 第66页 |
2.2 家蚕幼虫对不同浓度水稻花粉的取食选择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71页 |
第七章 转Bt基因水稻花粉对家蚕的生理学效应 | 第71-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1页 |
1.2 中肠酶液的制备 | 第71页 |
1.3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71-72页 |
1.4 脂肪酶活性测定 | 第72页 |
1.5 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72-73页 |
1.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4页 |
2.1 对家蚕幼虫中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页 |
2.2 对家蚕幼虫中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页 |
2.3 对家蚕幼虫中肠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2.3.1 总蛋白酶活性 | 第73-74页 |
2.3.2 类胰蛋白酶 | 第74页 |
2.3.3 类胰凝乳蛋白酶 | 第74页 |
2.3.4 类弹性蛋白酶 | 第74页 |
2.3.5 氨肽酶 | 第74页 |
3 讨论 | 第74-89页 |
第八章 转Bt基因水稻花粉对家蚕的组织病理学效应 | 第89-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89页 |
1.2 试验处理与电镜观察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第九章 日照对转Bt基因抗虫水稻花粉毒蛋白的影响 | 第92-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92页 |
1.2 Bt水稻花粉的日照处理 | 第92页 |
1.3 生物测定 | 第92-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页 |
2.1 日照对Bt水稻花粉毒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93页 |
2.2 日照对Bt水稻花粉毒蛋白活性的影响 | 第93页 |
3 讨论 | 第93-95页 |
第十章 转Bt基因抗虫水稻花粉的田间飘移分布 | 第95-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95页 |
1.2 Bt水稻花粉的田间飘落密度调查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7页 |
2.1 Bt水稻花粉不同距离的飘移分布 | 第96页 |
2.2 Bt水稻花粉不同高度的飘落分布 | 第96页 |
2.3 Bt水稻花粉在不同生长期桑叶上的密度分布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106页 |
第十一章 自然飘落的转Bt基因抗虫水稻花粉对家蚕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06页 |
1.2 田间飘落有Bt水稻花粉桑叶的饲喂处理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7页 |
2.1 田间自然飘落的Bt水稻花粉对家蚕幼虫期指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2.2 田间自然飘落的Bt水稻花粉对家蚕蛹期和成虫期指标的影响 | 第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12页 |
第三部分 高效并对家蚕安全的Bt菌株YJ-2000 | 第112-133页 |
第十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YJ-2000菌株杀虫活性评价 | 第113-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4页 |
1.1 菌株与试虫 | 第113页 |
1.2 杀虫活性测定 | 第113-114页 |
1.2.1 发酵液制备 | 第113页 |
1.2.2 生物测定 | 第113-114页 |
1.2.3 数据分析 | 第1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5页 |
2.1 苏云金杆菌YJ-2000菌株对不同试虫毒力的比较 | 第114页 |
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 | 第114-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21页 |
第十三章 苏云金杆菌YJ-2000菌株对家蚕安全性的评价 | 第121-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2页 |
1.1 菌株 | 第121页 |
1.2 供试家蚕品种 | 第121页 |
1.3 发酵液制备 | 第121页 |
1.4 致死中浓度的测定 | 第121页 |
1.5 存活率、取食量、历期、体重和茧质的测定 | 第121-122页 |
1.6 蚕蛾羽化率、寿命和产卵量的测定 | 第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3页 |
2.1 对蚁蚕的毒力 | 第122页 |
2.2 对幼虫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2.2.1 存活率 | 第122页 |
2.2.2 发育历期 | 第122页 |
2.2.3 取食量与体重 | 第122-123页 |
2.3 对蛹及成虫的影响 | 第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6页 |
第十四章 苏云金杆菌YJ-2000菌株伴孢晶体的蛋白质、抗蛋白酶多肽及其基因型初探 | 第126-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28页 |
1.1 菌株 | 第126页 |
1.2 发酵液制备 | 第126页 |
1.3 伴孢晶体的分离与提纯 | 第126页 |
1.4 原毒素的制备 | 第126页 |
1.5 昆虫肠液制备及原毒素的体外酶激活 | 第126-127页 |
1.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127页 |
1.7 质粒提取(Triton X-100裂解法) | 第127页 |
1.8 Bt晶体蛋白基因类型的快速PCR检测 | 第127-1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8页 |
2.1 不同Bt菌株伴孢晶体的蛋白质和抗蛋白酶多肽 | 第128页 |
2.2 不同Bt菌株的质粒组成及其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型的PCR分析 | 第128页 |
3 讨论 | 第128-133页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第133-142页 |
1 转Bt基因抗虫水稻花粉对家蚕生态安全性的评价 | 第134-136页 |
1.1 Bt水稻花粉对家蚕的危害 | 第134-135页 |
1.2 家蚕暴露在Bt水稻花粉有效剂量下的概率 | 第135-136页 |
1.3 田间自然飘落的Bt水稻花粉对家蚕的影响 | 第136页 |
2 家蚕对Bt菌株的敏感性差异 | 第136-139页 |
2.1 对家蚕低毒的Bt菌株及其杀虫蛋白基因 | 第137页 |
2.2 Bt菌株及杀虫晶体蛋白对家蚕毒力的差异机制 | 第137-139页 |
2.2.1 杀虫晶体蛋白 | 第137-138页 |
2.2.2 Bt菌株的质粒与杀虫蛋白基因定位 | 第138页 |
2.2.3 寄主昆虫 | 第138-139页 |
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40-142页 |
Abstract | 第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