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和评价 | 第12-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二)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8-19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精神内核 | 第21-34页 |
一、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 | 第21-28页 |
(一)先秦儒学 | 第21-23页 |
(二)两汉儒学 | 第23-24页 |
(三)宋明清儒学 | 第24-27页 |
(四)近现代新儒学 | 第27-28页 |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 第28-34页 |
(一)以仁为核心 | 第29-30页 |
(二)以礼为规范 | 第30-31页 |
(三)以义为价值准绳 | 第31页 |
(四)以智为认知手段 | 第31-32页 |
(五)以信为处世原则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 第34-46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 第34-40页 |
(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参考 | 第34-35页 |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料 | 第35-39页 |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借鉴 | 第39-40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 | 第40-43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第40-42页 |
(二)儒家文化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底蕴的意义 | 第42-43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保证 | 第43-46页 |
(一)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 第44-45页 |
(二)儒家文化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儒家文化的内容向度 | 第46-62页 |
一、思想教育向度 | 第46-53页 |
(一)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世界观教育 | 第47-49页 |
(二)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 第49-52页 |
(三)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实践观教育 | 第52-53页 |
(四)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创新观教育 | 第53页 |
二、政治教育向度 | 第53-57页 |
(一)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政治理想教育 | 第54-55页 |
(二)儒家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55页 |
(三)儒家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55-57页 |
三、道德教育向度 | 第57-59页 |
(一)儒家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 第57-58页 |
(二)儒家文化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 第58-59页 |
(三)儒家文化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 第59页 |
四、心理教育向度 | 第59-62页 |
(一)儒家文化的“中庸”与大学生心理平衡教育 | 第60页 |
(二)儒家文化的“修身养性”与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 | 第60-61页 |
(三)儒家文化的“内省感悟”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教育 | 第61页 |
(四)儒家文化的“自强不息”与大学生意志教育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儒家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 第62-76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文化的借鉴原则 | 第62-67页 |
(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 第62-64页 |
(二)借鉴与整合相统一 | 第64-65页 |
(三)借鉴与创新相统一 | 第65-67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文化的借鉴途径 | 第67-76页 |
(一)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借鉴力度 | 第67-69页 |
(二)重视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69-72页 |
(三)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 | 第72-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