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2-15页 |
| 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动态研究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20页 |
| 一 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5-16页 |
| 二 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 第16-19页 |
| 三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入中论》作者及其思想体系 | 第20-34页 |
| 第一节 《入中论》造论者月称论师生平及其在中观发展史中的地位 | 第20-25页 |
| 一 造论者月称论师生平及著作 | 第20-21页 |
| 二 月称论师在中观发展史之地位 | 第21-25页 |
| 第二节 月称论师思想体系 | 第25-34页 |
| 一 略论四部宗派 | 第26-28页 |
| 二 月称论师中观应成派思想 | 第28-34页 |
| 第二章 《入中论》前五章之文本结构、方法及旨趣 | 第34-48页 |
| 第一节 《入中论》前五章之文本结构 | 第34-39页 |
| 一 本论总结构之分析 | 第34-37页 |
| 二 前五章之文本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入中论》之方法论 | 第39-42页 |
| 第三节 《入中论》之本体论 | 第42-44页 |
| 第四节 《入中论》的见地与行持 | 第44-48页 |
| 第三章 《入中论》前五章之菩萨观 | 第48-66页 |
| 第一节 菩萨观念探源 | 第48-50页 |
| 第二节 《入中论》前五章之菩萨观 | 第50-63页 |
| 一 《入中论》菩萨观的整体特点 | 第50-51页 |
| 二 前五章修行方法之比较 | 第51-63页 |
| 第三节 月称论师对大乘菩萨观的发展 | 第63-66页 |
| 一 菩提心与六度互补增胜 | 第63-64页 |
| 二 六度相融相摄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后记 | 第70页 |